【第二十八讲】(2 / 2)

辛一、总示

【图二】

先作一个拢总的提示。这以下有四段。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个地方是把整个因缘所生的这些相状的内涵说出来。说:阿难!你今天尚且未能明了,这宇宙间一切的万法,姑且用五阴身心好了。就是我们过去由于业力而创造一个人的五阴身心,而这个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浮尘,是幻化相。

我们先解释浮尘。浮尘是一种飘浮在空中的灰尘。它是飘来飘去、可上可下,所以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你看,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每天都很健康,也不可能每天都生病。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生病;今天生病,过几天又好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处在一种动态中。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这个宇宙人生,整个宇宙万法像浮尘一样,它是飘来飘去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它不断在动、不断在动。

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这个我们再说明。如果生死是真实的,那生死就不能消灭了。它只是一种虚妄的相状,它不真实。就好像说魔术师拿一条手帕变出一只兔子,兔子变完以后再把它变成一只小狗,再变成一只小猫。其实就是一条手帕变来变去,哪有真实的兔子?哪有真实的小狗可得呢?也就是说,其实它就是一种业力的转换,所以叫作“诸幻化相”,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那么,身为一个动荡变化而且虚妄不实的五阴身心,它到底是怎么来、怎么走的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的解释是很独到的。蕅益大师把“当处”跟“随处”这两个字发挥出来。他说什么是“当处”、什么是“随处”呢?其实这两个处所是同一个处所。生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其实这个“当处”跟“随处”,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因为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受着业力的熏习,我们过去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就变成一个人的五阴身心;当这个业力的功能消失了,它也在自性当中消失了。所以我们整个流转没有离开我们的一念心性。

小主,

这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解释一下。比方说,我们如果把生命都回归到原点,其实我们生命是没有差别,你跟我是一样的。就是把心带回家,我们今天还它个本来面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平等的。那么为什么从平等中变成不平等呢?前面《楞严经》我们也讲过了,就是我们“仁者心动”。我们心开始“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动。每一个人动的方向不一样,有些人是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动,有些人往杀盗淫妄的方向动,有些人往菩提心的方向动。这个地方就是怎么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一动以后,就创造业力,由业力就开始出现果报。

你看,假设我们前生由于过去的业力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当处出生”,这个时候你就变现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思想。你前生的想法跟现在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一样。一个人换了果报体,想法就不一样了。换了一个位置,想法就不一样。因为你是女人,你是女人的思想。那么当你这个女人的业慢慢那个能量释放完了,诶,你前生呢?你找不到,那个东西不存在,觅之了不可得,“随处灭尽”。你又变成一个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你今生结束了,你没到极乐世界,因为今生的布施持戒到天上去了,你今生的果报也找不到了,你又变成一个天人的色身,天人的身心世界。这个就是所谓的“出生”跟“灭尽”,但是你都没有离开你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总而言之,这段经文所要说明的就是,在整个因缘所生法当中,它是当体即假,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什么叫“假”呢?因为它动荡变化;第二个,它虚妄不实,就叫即假。这叫“举相幻化”。

我们看第二段“剖相示性”。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此虚妄变化的相状,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真的能够做一些暂时的受用。但是当我们去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当我们要去探本求源的时候,我们发觉,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变的身心是不同的,你现的是男人的色身,她现的是女人的色身,男人女人又各式不同,但是其实我们的出处是一样的。我们最初的根源都是来自于一种清净不变的心体。这一点很重要!就是“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都是一种微妙的本觉的理体,从那个地方发动出来的。就是说,在这么多的差别相状当中,当我们把这个相状“还它个本来面目”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你说你看到一只蚂蚁,你也不要轻忽它。它暂时现出一只蚂蚁,搞不好你来生比它还差,因为它也有佛性。所以,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当我们把这个业力的因缘拿掉、我们要观察它本来面目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妙觉明体。所以,从这个观念当中建立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叫“剖相示性”。

这个地方是发明诸法的“即空”——它的不变性。前面是说明随缘性,这个讲不变。

好,这以下把它作一个总合。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前面的“浮尘诸幻化相”,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以下佛陀就明确地指出来,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

身心世界的开合,首先我们把心法开出来,就是“五阴”。这个“阴”就是积聚,色受想行识,每一个法都是积聚而成的。

“六入”,这个六入就是六根。六入跟十二处就是把色法开出来,合心开色,把色法开出来。这个六入为什么叫六根呢?因为六根能够摄入六尘,它能够把六尘摄入,来受用六尘,叫六入。

“从十二处”,这个十二处就包括了内六处跟外六处,内六处指六根,外六处是六尘,根、尘叫十二处。

“十八界”就是色心俱开,就是根、尘、识。为什么叫“界”呢?因为根、尘、识各有各的界限,眼根只能够去攀缘色尘来成就眼识,耳根只能够攀缘声尘来成就耳识。也就是,根、尘、识各有各的活动的界限。眼根不能跑到声尘去的,不可以。每一个根、尘、识都有它的界限。

总而言之,这以上的身心世界,整个相貌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在整个清净本然的不变的体性当中,我们讲不变而随缘。什么叫随缘呢?当我们的业力成熟的时候,就显出一期的身心世界来受用。当因缘别离的时候,这个身心世界就觅之了不可得。比如说,我现在这个释净界,你可以看到我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我有我的释净界的色身,我有我内在的思想、我的感受、我的意识的分别。但是经过几十年后,我的身心世界呢?业力释放完的时候,我释净界的身心世界就完全找不到了,你再也找不到了。这个就是所谓的因缘和合而显现,因缘别离而消失。这就是所谓的随缘义。

小主,

在整个随缘当中,其实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生命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它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我们在三界当中是来来去去的,一下子到天上,一下子到人间,一下子跑到蚂蚁去,生灭变化的,好像客人一样。但是这个客人当中,有一个主人是不会变的,就是这个如来藏性。

这个如来藏性,圆瑛法师说,如来藏性是具足四种功德:第一个,常住。常住的意思就是它本无去来。你在三界来来去去,我们这个如来藏性是没有去也没有来的。第二个,妙明。这个妙明什么意思呢?它不属于迷悟。它不是迷,也不是悟,所谓的迷跟悟都是生灭法。妙明就是它没有迷也没有悟,所以它永远不变。第三个,不动。就是它无有生灭。第四,周圆,表示它是周遍法界。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一种“妙真如性”。“妙真如性”是总结,它是一个微妙真实的本性。

所以说,我们看人生要看两部分,我们要养成看两部分:一个是变的东西,一个是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讲即空、即假、即中。当然我们先找到不变,从不变的地方再去创造一个变化的东西。先找到不变的家,然后从家里面再出来。

我们看最后总结。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一段,禅宗开悟就靠这句话了!在真实的心性当中,其实我们去找说,我们色身“去来”——来,死掉又去,又回到本性;从本性又出来、又去。或者说你是迷是悟,或者说你是生是死,其实从清净的本性来观察是了不可得。那只是一种虚妄相,永远不会干扰到你的真实本性。你生命不断地变,一下子变成蚂蚁,一下子变成人,一下子变到天人。不管你怎么变,你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就是那个真实的心性,它永远不会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可以成佛的主要的理由。因为你不管造什么大的业,对它都没有影响。假设我们的业真的会染污清净本性,那完蛋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恢复清净,那就完了。

所以这个地方,“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倒是有很多很多的开示,都讲得非常好,诸位可以去读一读。我们讲出其中蕅祖的一个观念来说明一下。

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你去参。你说,诶,我明明在流转啊。没有一个“我”在,那个“我”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没有一个“我”在。

你会说,诶,我变成一个身心世界。其实我们应该是这样讲,说我们的清净本性是本来没有去来,本来没有生死的。那怎么会有生死呢?那是谁在流转呢?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你那一念无明妄想在流转。所以为什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那个妄想,啪!破了以后,生死就没有了。因为你随顺妄想,你就看到生死。但是为什么妄想消失的时候,生死就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本来无一物”嘛,本来就没有嘛。为什么会有呢?因为仁者心动,心动以后就有。但是当我们心不动的时候,又恢复没有。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不是把生死去掉,不是。你如果还存在说把生死去掉,那你不是大乘佛法。它本来就没有你怎么去掉?我们修行是恢复本来面目,不是把什么东西拿掉,是把我们原来的东西显现出来。所以蕅益大师说,你不能够明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就不能够如实地修习圆顿止观,就不能够成就如来密因乃至诸菩萨万行。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圆三谛理,非常重要!我们不必去改变很多的外境,其实它都是你妄想变现出来的,因为你本来没有嘛。

当然,本经当中讲到两个东西:一个是妄想,就是攀缘心,虚妄的根本;一个是真实的心。其实它主要的目的,我们前面三卷半都在分别真妄——什么是客人,什么是主人;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化的。其实这三卷半都还没开始修行。到了后面的三卷半到第七卷,开始讲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就开始修行了,就开始正念真如了:我们开始怎么样去取舍,远离妄想、随顺真如,怎么样顺从真如。但是这个地方其实都还没开始修行,就是建立一个菩萨的中道观念——你要用什么角度来看人生才是最恰当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不变中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你先建立这个观念。

我们大乘佛法大概在断烦恼时,都不太习惯也不强调用激烈的手段。我最近看一本书,可能有些人看过,一个美国的作者写的,书名叫作《秘密》。很多人看过,这是美国很畅销的书。我花了一段时间读了一下,觉得它很多观念跟我们大乘佛法中道很像。我们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心理学家说,你讨厌一个人,你不能一直讨厌他、一直讨厌他,那样你会受伤,你的身体不会好。你只要远离他,不要想他就好了。你讨厌一个人,你心中一直想他,然后一直释放你负面的力量,到最后你会产生反作用力,伤害到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为什么讲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为什么要讲没有真正的烦恼可断?你看声闻人在断烦恼,他是非常极端的。那极端的方法,在断除烦恼的时候,某种程度也折损我们的菩提本性,就错损菩提嘛。古德讲的,变成一种灰身泯智。所以,在面临恶法的时候,其实你不要刻意太断灭它,因为它没有真正染污你嘛,你不用紧张嘛。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好。所以你看,为什么大乘佛法在断烦恼以后不产生负作用,而小乘人断烦恼以后却变成一种灰身泯智?他就是一开始没有学好中道实相的道理。虽然他刚开始用很激烈的手段,用很猛烈的药把三界的爱取断了,但是它后面的路很难走,非常难走。你看看《法华经》,他后面的路很难走,因为他种性搞坏了。

所以,要走菩提道之前,你要先了解到底生命是怎么回事,你应该怎么去断恶修善,要用什么样的观念会让你最快速,所谓的“不历僧只获法身”。“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的确是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天台宗说的种性。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断烦恼,会对你产生影响。所以这整个大乘的根本在建立大乘的正见,要不然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研究《楞严经》干什么!就是能够很正确地去看人生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训练自己产生双向思考——不即不离,我不随顺你,但是我也不刻意地排斥你。我不随顺你,断灭不得,但是也随顺不得。我希望这种中道实相,诸位好好去体会。其实后面还会不断地说明。你养成这样的思考,对你以后的修行很有帮助,你会快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