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如先前一般,群臣反对者依然众多,且此次反对者不仅仅众多,更是收到镇守魏蜀边关大将军邓艾反对伐蜀奏章:“如今魏蜀形势稳定,如果就此伐蜀,只怕蜀道艰难,一时难以取胜,到时不仅仅魏蜀战事,只怕便又生魏吴边关战火,徒劳民伤财而致使大魏社稷不稳,故此时魏蜀宜在相守而不在讨伐,不然又是兵祸。”
字字句句却也是据情而禀。
然,邓艾反对却是司马昭没有想到的。
邓艾本就镇守边关,是司马昭最为合适的大将之选,如今却是上奏朝廷反对司马昭伐蜀,司马昭不觉甚是不安:“如此大将反对,昭如何举兵?”
遂又问计荀勖。
荀勖听了,也不觉皱眉:“如果邓艾反对,则事不谐,即便不能担任伐蜀大将军,然邓艾毕竟带兵镇守魏蜀边关,无论如何也需邓艾认可方可。依勖之意,当书师纂以劝邓艾。”
司马昭听了,不觉点头:“既然如此,便修书师纂以劝邓艾,如果邓艾依然反对,唯有调防邓艾。”
遂就修书师纂,言明利害关系,以期师纂劝动邓艾。
师纂得司马昭洛阳来信,知司马昭乃雄心壮志之人,遂就赶紧进劝邓艾:“遥想寿春讨伐诸葛诞时,大将军何等睿智,始终稳掌战事大局,可谓是智勇双全,堪称大魏栋梁,如今见姜维如此,遂生伐蜀之心。然在师纂来看,此只是表面而非实质。邓将军且虑大将军雄心,其志乃在一统天下成就大业,即便姜维不去沓中,以如今魏蜀吴三国形势,大将军岂能不生伐蜀之心?大将军志大,非我等所能比者。”
师纂一句话,忽点透邓艾:“大将军意非西蜀,乃在一统天下!”
邓艾不由连连懊悔:“艾何等小气之人。”
遂赶紧上奏司马昭:“艾愿鞍前马后听从大将军调遣。”
司马昭收到邓艾来书,不由大喜:“既然邓艾如此,此次伐蜀可行也。”
遂就即刻早朝,大议伐蜀之事。
此次大殿又议伐蜀之事,群臣依然反对者众,然司马昭却是御座之侧稳稳当当平静而言:“诸位臣工为国之心甚让昭欣慰,然,此次伐蜀却是势在必为!为何如此?且听昭言。”
司马昭看着议论纷纷的群臣,边说边缓缓走下御阶,只到群臣之中,一字一句而言为何如今必要伐蜀:“据昭所得战报而言,蜀汉总兵力约九万左右,其中驻守成都及周边的军队约四万,其余五万则分散驻守于其它各州郡。现如今姜维为避黄皓之祸正在沓中屯田种麦,已是不能统领全局而布防御之兵,且只要我等设法牵制住姜维,使其无法脱身,则蜀军群龙无首不能抵抗,然后我大军则从骆谷一路南下直攻汉中,待汉中得手后便继而大举入蜀,则可直取成都。蜀军本就不多,且又分兵据守各地州郡,兵力甚是分散以致首尾不能相顾,如此攻之甚易。我军以主力围攻城池,以游军占据乡野,如此一来,即便像剑阁般的天险又能支撑得了多久?剑阁关尚且如此,其它城池关口更是不在话下。一旦我军陆续攻陷外围城池,成都必然大受震动,以刘禅暗弱性格,到时只怕不战而降也为未可知?如此大利形势,为何置之不理?岂不是蠢人乎?必就此伐蜀!”
司马昭话未落地,却是见钟会精神抖擞出列:“会附议大将军…”
司马昭听了,不觉大喜,不再顾及群臣反对之声,即刻于大殿之上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作为此次伐蜀主帅,征西大将军邓艾为钟会副将,雍州刺史诸葛绪等关中守将悉数听从钟会调遣,全力配合钟会主力作战,起兵伐蜀。
钟会见司马昭雷厉风行,即刻大殿之上一锤定音,便就即刻怀里掏出早已画好的西蜀军图展于大殿之上,群臣看去,只见军图之上,西蜀道路桥梁及各处关隘,甚至于西蜀如何安营扎寨,何处囤积粮草皆都一清二楚,甚有法度。
群臣见钟会早就有谋在胸,不由皆都赞叹,言语之间,便由反对变为赞同。
钟会见群臣如此,不由激昂而言:“某知主公心怀天下,某便早已是提前勘探西蜀完毕,只待今日一助主公伐蜀…”
钟会如此,谁人还敢再言反对伐蜀之议?
司马昭不由大喜,眼看钟会军图,侧目言于群臣:“我大魏有如此大将,诸位臣工又有何虑哉?”
群臣听闻司马昭如此说,皆言不敢。
遂就议定伐蜀之策。
司马昭见伐蜀之议尘埃落定,即刻大殿之上调兵遣将,只待兵取成都,以期吞并西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