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未来的一个趋势(2 / 2)

他可不想让自己孙子以后也跟自己一样,得从战场上拼命求生存。

这太苦了。

他看苏盛的情况就不错,管理着钱庄,控制着几间国营厂矿,权利也不算小。

他孙子也可以走这条路嘛。

他现在就是给自己后人趟趟路。

他把牧场管理的好一些,多留下一些经验,他的孙子将来想走了,也有迹象可寻。

这也是他们世家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

知识,其实就是经验。

错误的,正确的,各种经验。

苏盛并不知道薛万均的想法,如果知道,一定会给薛万均竖起大拇指。

有想法。

你们薛家未来一定不会差。

在中原这个地方,国营厂矿的管理者,未来是注定会走上一条名为转干的道路。

教转干,军转干,工转干。

都是注定会出现的。

一个能经营起大型国企的人,是可以转化为一地主政官是正常的,其能力也是可以支撑起来的。

甚至于,这样的人,更会搞经济。

他们更懂怎么盘活一地经济。

无论哪个时代,国营厂矿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基础。

就拿最早时候出现的剪刀,菜刀,水壶工厂来说。

他们的东西一部分往外卖,另外一部分主要是送。

厂内员工发一发,朝廷人员发一发等等。

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初始扶贫。

别以为这种方式不够好,实际上这种方式是非常不错的。

很多普通老百姓,他最初就是买不起这些。

除此之外,一些国营厂矿担负的责任压根就不是盈利,也不是开发新技术。

就是单纯的发工资。

一个市值一千两百亿的大型国企,每年的纯利润是两个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面的人知道后,算算当地的经济水平,要求企业算算工资结构,再开一个厂房,招收多少百姓来拉动当地的经济。

苏盛在穿越前就和某位钢厂领导聊过天。

用对方的话说就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朝廷都会给他们一些人员指标,要求他们今年务必多招收多少人。

甚至于这些人得从哪个乡村招收都有要求。

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反正就是必须得做到。

“老哥,牧场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出合理教程了吗?”

苏盛突然开口问起另外的问题。

这个打了薛万均一个措手不及。

薛万均尴尬的道:“就写出了一个大致的流程。”

“如果牧场招募新人的话,我的想法是走老带新的路子。”

苏盛点点头,轻声道:“先凑合着用。”

“只不过你记得让人给招聘过来的突厥人传播一下中原文化,尤其是对陛下的忠诚,让他们觉得大唐的月亮一定比草原的月亮要圆。”

说完苏盛心中就涌出一阵后悔。

他怎么就这么笨,没有让李世民找人写政治书呢。

真傻,他是真傻啊。

如果有政治书,现在就可以拿过来直接用了。

苏盛觉得自己很是无能,真想抽自己两个嘴巴子。

但想想太疼,还是算了。

薛万均则没有苏盛这么多想法,只是记录下来,决定回头就去找魏征,让他写一份忽悠人的中原文化传播。

他不会,他家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只能靠魏征了。

谁让魏征是他们这个小团体的老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