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没回信,杨广不知道么?这件事可以理解,杨广或许真不知道杨素有没有回信,只以为杨素已经去做防备措施了。
但这么大的事之后,杨广如此谨慎的一个人,第二天一大早,竟然就去逼迫宣华夫人?
而且,逼迫就算了,在宣华夫人拒绝之后,直接脱身了。
这就有点看不起杨广了,如果真要逼迫,用强的,宣华夫人拒绝就行了?
而且,这逼迫两个字,也没说逼迫什么,只是春秋笔法的在之后写道:宣华夫人哭哭啼啼。
如果真有逼迫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是逼迫宣华夫人把杨坚的一切事情都告诉杨广呢?
并不是所谓的强迫女性之类的事情...
也就是如此之下,杨坚才极为愤怒。
而且,综合这两件事来看,两件事都是极为的巧合,第一件事可以说是巧合,但第二件事,明里暗里的指责杨广强迫女性。
最后,这两件事情,都明确的指向了三方人物。
皇帝-太子-权臣。
第一件事情是怎么暴露出来的?为何后人会知道这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因为是宣华夫人哭哭啼啼的跑到杨坚的寝宫,那看到的人有很多。
但第一件事,只有四个人知道。
杨坚-杨广-杨素-宫人。
看着这个宫人,是不是就感觉非常的突兀?
还是那句话,如此谨慎的一件事,商讨病重的皇帝死之后该怎么办,并且也是如此忌讳的一件事。
为什么会随便的派一个宫人?
可能有人会说,作者在杨广洗白什么的,之前说的很清楚,作者不喜欢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
作者也不屑于洗白任何一位皇帝。
但为什么作者在上面会似乎在洗白杨广?
因为在看关于杨广记载的史书时候,作者突然感觉到了很不对,非常不对。
作者很明显的就感觉到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史官在写杨广这一段记载的时候,明显的带着有色眼镜。
是带有非常明确的立场的!
杨广节俭,史书就说杨广伪装。
杨广当上太子,史书就说杨广早就觊觎长兄杨勇太子的地位,想取而代之。
为了美化自己,他还在独孤皇后面前装得非常孝顺的样子,每次要离开的时候,都是难舍难分,很得皇后的欢心,还谎说太子要害他,使皇后对太子杨勇更加不满。
有一次隋文帝要到他的府里来,他事先让平时陪伴他的许多美女都躲到后面去,只留下年纪比较大,又长得不怎么好看的迎候隋文帝,还让人把断了弦又落满灰尘的琴放在显眼的地方。
杨广更加伪装自己,当时人们称他仁孝。
如果看杨广的史书记载,就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在史官的眼里,杨广的所有一切都是伪装的。
并且,这伪装已经被史官识破了!
是的,被史官识破了。
杨广的伪装,没有被隋文帝杨坚识破,没有被独孤皇后识破,也没有被当时的那些大臣识破。
在最后,被史官识破了!
并且,史书里面还有一段描写当时太子杨勇的记载:
太子杨勇好学,善于写词赋,性格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没有虚伪作假的行为。
虚伪作假的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完全的是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杨广的所有事情了。
太子杨勇宠幸的美人多,太子妃元氏却突然死了,独孤皇后认为是太子的爱妾云氏害的。独孤皇后派人监视,寻找杨勇的罪过。
杨广得知这些,更加自我伪装,侍妾只是凑够数量,却只和萧妃起居在一起。皇后因此轻视杨勇,称赞杨广的德行。
杨勇宠幸美人多,生活奢靡。
史书就写:杨勇性格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没有虚伪作假的行为。
杨广俭约朴素,仁孝,。
史书就写:杨广的野心很大,心术不正,又诡于伎俩,并且,还非常的善于伪装自己。
不是,这怎么有点像后世的某些话术呢?
这都是还有传承的么?
杨勇为什么被废?并且独孤皇后,他的这个亲妈为什么会废他?
要知道杨勇可是嫡长子!
但为什么独孤皇后还是坚持要废他?
杨勇真就像史书写的那样?宠幸美人多,率意任情,没有虚伪作假的行为?
这都是可以拿出来说的?
是找不到话说了么?
这明显一看就知道是找不到话说了,但是还是要贬低杨广,那就写率意任情吧!
后世的这种套路完全就司空见惯了!
某个娱乐明星,没有作品?
那就夸他人品!
率意任情,没有虚伪作假!
这是不是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杨勇被独孤皇后厌恶,讨厌,甚至是想要废了他。
这件事,是说不清楚的,因为独孤皇后,也是杨勇的亲生母亲!
所有人,都把这个事情忽略了,亲生母亲,却要废了自己的嫡长子。
到底是什么事情才让一个亲生母亲,毅然决然的想废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善妒?派人监视,寻找杨勇的罪过?
一个亲生母亲,都没有看出杨勇好学,善于写词赋,性格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没有虚伪作假的行为。
却被后世的史官看出了这么一回事?
最后。
杨广是怎么也洗不白的,作者也不想去洗白,只是以自己的观点,非常严肃的去看待史书记载的事情,也并没有带着什么有色眼镜。
而怎么看待杨广的这一生,很重要的一点。
你的屁股坐在哪里?
如果屁股坐在高位,觉得死那么多的百姓无所谓,并且还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话,作者也没什么好说的。
看待历史这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的屁股坐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