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233面,戊二、陈疑。
我们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重点:
一、你内心安住的问题,我们讲「云何应住」。菩萨道的发心,我们不能够住在外在的因缘,因为你外境是变化的,外境是用来历练的,但是不安住。所以整个菩提心你的所缘境不能缘事相而发心,而要依你的真如理性而发起菩提心。就好像我们今天跟敌人作战,你双脚的脚跟一定要先站稳,你脚跟没有站稳你什么事都不能做,自己就先跌倒。本经很重要就是依止不生灭心,发自内心的那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第一个以理性而住,以真如为住。
二、调伏的问题。当我们发心以后,我们开始历缘对境来调伏内心的烦恼,这时候所依止的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观的智慧,使令我们能够不偏空不着有而顺入中道。在整个历练的过程中,其实它是要有一个所缘境的,发心是从内心发心,但是在历事练心的时候,它是要两个所缘境的。这两个所缘境,第一个菩萨所缘的是「佛法界」,依止觉悟的心所显现的清净的功德庄严。这一部分本经讲的不多,上一科我们讲到修学位次,菩萨的干慧地,乃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本经有略略的带过,当然整个内涵没有像《法华经、华严经》讲佛法界那么的殊胜,那么的详细。这是菩萨第一个所缘境,就是「佛法界」。
第二个是「众生法界」,众生依止迷惑颠倒的心,所捏造出来的惑业苦,这一部分本经讲非常的清楚。佛陀很有耐性的、很详细的把众生依止无量的烦恼,造差别无量的业力,所显现的整个六道轮回的果报,从这一科开始就详细的分别了。这当中我们从蕅益大师的开示,本科就是所谓的「借破戒二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的差别」这科的安立,阿难尊者的请问,佛陀的回答。蕅益大师认为有两层意思,这大家再进入经文之前要先了解。
当我们在面对众生法界的惑业苦的时候,第一层意思,佛陀是要我们怖畏当来的果报,对果报先产生怖畏,特别是对三恶道的苦,本经讲得非常的详细。我们看到当来的果报我们现在就产生一种怖畏的心情,这第一点。第二、对恶因产生厌离,我们对果报产生怖畏,我们对烦恼的活动就会想要对治它、厌离它,我们就不喜欢烦恼。而这样出离的念头正是一个修行的动力,我们因为怖畏果报,所以我们才会厌离我们当下的烦恼,厌离当下的烦恼,我们才会用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去对治。所以说,本科主要的宗趣有二个:第一、让我们怖畏当来的恶果,第二、让我们厌离当下的恶因。蕅益大师是把它分为这两个重点。
戊二、陈疑(分三:己一、总疑真不容妄。己二、别疑地狱同别。己三、结请决定开示)这一段是当机者阿难尊者正式提出他心中的疑惑,分三段:一、总疑真不容妄。二、别疑地狱同别。三、结请决定开示。
己一、总疑真不容妄(总相疑惑)
【图一】
他的总相疑惑是什么?「真」,我们现前一念真如之心,既然它的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怎么会有三界的杂染因果出现呢?这是阿难尊者第一个疑惑,既然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么这种众生的惑业苦,这种杂染的因果,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心体本真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世尊!既然这个妙,“妙”,体性不变,名之为妙;“明”,指的它作用随缘;“真”,是从来无妄,从来就没有所谓的颠倒虚妄的东西叫「真」;“净”,从来无染。这一念心性是妙明真净,而且本来是周遍圆满的,没有任何欠缺的,这是约着佛性来说。前面这一段是讲性德,这以下讲经过修练以后性德的圆满。性德跟修德结合起来的一个圆满的佛德。
也就是说,当我们经过修行以后,成就佛道以后,所谓的「一转一切转」,这时候包括整个大地草木,外在的器世间,乃至于整个有情世间,一切的蠕动含灵。这些有情无情,当一个成佛的佛陀来看,都是真如佛性全体的显现,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佛陀的清净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我们常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当一个人成佛以后,他看到有情的蠕动含灵,无情的大地草木,通通都是万德庄严的境界。也就是说,不管是从佛性的因地来说,是「妙明真净」,从佛的果地来说,也都是「万德庄严」。因果都是清净的,而这过程怎么就会有六道产生呢?
何有诸趣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佛体真实」这句话是顺着前面的文来说。佛陀因地的佛性是真实清净的,佛果上的庄严也都是庄严圆满的。但是为什么佛性到成佛的过程当中,就有这么多的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于人天六道轮回的杂染因果呢?这些杂染因果是怎么来的呢?阿难尊者他提出二个假设,说这个是在我们佛性当中本来就有的?还是众生一念的妄动,一种虚妄习气的熏习而生起的?提出两个问题。当然阿难尊者这个时候,他内心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请佛陀来抉择回答。
小主,
这个地方,我们看圆瑛老法师注解,他也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前面事实上满慈子也提出类似的问题:「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前面的满慈子提出这个问题,跟阿难尊者这两个问题是相同还是不同?圆瑛老和尚他回答说:前面的问题是比较微细,以根本无明来说。因为他整个问题在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他所问的是:既然心性是全体不变,怎么会有这种有为的像状产生?这地方问的是根本的一念妄动,所以才有所谓的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这地方所问的偏重在第八识三细的烦恼,就是那个微细的烦恼。
这地方阿难尊者所问的,是一个枝末的烦恼,比较粗。就是从我们的第八识再继续的动下去,产生的第六意识的情想分别。后面讲到一种是爱情的力量,一种是理想的力量,我们内心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情爱的力量,一种是理想的力量,随着这两种力量在那地方互相的冲击。所以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所问的,是偏重在第六意识的枝末烦恼,就是情想的差别,这地方大家要清楚有所不同。
己二、别疑地狱同别
【图二】
前面是拢总的对六道轮回因果的产生,产生怀疑,这地方是各别的在六道中提出了对地狱。说地狱的同跟别。什么叫同呢?大家共同来承受地狱的果报。换句话说,这个“同”指的是说地狱是有共同的处所,有一个地方叫做地狱,我们大家一起来受这个果报,叫做「同」。“别”就是各别各别的受报。也就是说事实上,没有一个地方叫地狱,你造了业你自己发现你的地狱,他发现他的地狱,其实地狱是没有固定处所的。提出同跟别的问题。
贪淫堕者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这是讲到佛在世的时候的一个佛弟子,她现身堕地狱的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世尊!比方说,你老人家有一个弟子叫宝莲香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它已经发心受了菩萨戒,但受了菩萨戒以后,却私下去行男女淫欲之事,破了菩萨戒的戒体。这地方指的是宝莲香比丘尼她做了破戒的事情,这第一点。
其次,更糟糕的是第二点,她破见。她破了淫戒以后,她私底下公开的宣说,行淫欲是非杀非偷,她也没有去伤害众生,也没有去盗取他人的财物,换句话说,行淫欲并没有去恼害他人啊!没有让众生痛苦啊!所以她认为这就不是一个恶因,不是一个罪业之因,既然没有恶因,当然未来也不会有所谓痛苦的果报,这个就是破见。这是她因地的破戒跟破见两种情况,在她生命当中同时出现。我们看她的一个结果:
「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宝莲香比丘尼她破戒破见以后,她的第一个果报就是花报先现前,在她现世当中,她的女根就生起了猛火。因为男女的淫欲本来是属于火,她的因地是在火当中造业,我们后面会讲到,你因地是烦恼火就会招感业力火,最后就是果报火。因地因为淫欲的火去造业,果报当中就招感了果报火在女根先出现,然后再慢慢的,在身体当中一节一节的出现,就把整个身体烧死。这是她今生的花报,来生的正式果报就直接堕到无间地狱(阿鼻地狱)。
这个是在我们的经论当中,很少见的花报果报同时现前,这种情况不多的。因为她本身破戒,已经损伤自己的法身慧命,更重要是她破见,这是比较严重。因为她破见以后,她无惭无愧,她不会想忏悔,而且她又误导众生,说:行淫欲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对众生产生误导的作用。这是讲到依止贪欲,所造的因果的情况。
怒痴堕者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前面宝莲香比丘尼,她在造业的时候依止贪爱的烦恼,琉璃王是依止瞋心。琉璃王他杀害瞿昙种姓,这是有过去的一段因缘。那时候波斯匿王想要去娶释迦族的公主来做夫人,但释迦族认为他自己的种姓是很高贵,他不想答应这件事。但是波斯匿王的军事非常强大,他们根本惹不起波斯匿王,那怎么办呢?他就想出一个方法,就把公主的婢女把她打扮成公主嫁给波斯匿王。这件事情的欺骗,埋下了释迦族被灭掉的一个祸根。这时候波斯匿王也不知道公主长得怎么样,他就接受了,后来生下一个琉璃王,太子就是琉璃王。那时候琉璃王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段因缘。
有一天,琉璃王年轻的时候,就随着他的母亲回到他的外公外婆家,回到释迦族,因为家族那时候刚好办一个庆祝的法会。回到释迦族以后,当然人家都看不起这流琉璃王,说你这个是婢女所生的,大家私底下议论纷纷没有当场道破,所以琉璃王觉得很奇怪,但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释迦族刚好做了一个很大的讲堂,准备请佛陀来开示。讲堂当然装饰得金碧辉煌,中间又摆了一个法座。这时候琉璃王看到这个法座,他就好奇,自己坐在法座上。当然,这件事情就激怒了释迦族的长老,当众就诃责琉璃王太子,说:你是卑贱的种姓,你哪有资格坐中间的位子!这件事情对琉璃王的刺激就很大,在他的年轻的心灵当中受到伤害。受到伤害以后,他就跟他的侍从说:有一天我做国王以后,一定要报这个仇!后来琉璃王太子他的父亲波斯匿王往生以后,他做国王以后,他就带着军队将释迦族全部灭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的记载,佛陀曾经劝过三次,琉璃王都没有改变,乃至于目犍连尊者用钵救起了五百个释迦族的年轻人到忉利天去,最后也变成血水,因为它业报成熟。琉璃王造了这么大的罪业以后,佛陀就预言说:琉璃大王七天以后,现生被大火所烧,直接堕落阿鼻地狱。也是花报跟果报一起承受。这时候琉璃王就很害怕,他就造了一个船跑到大海去。但是业报不可思议,到大海去也是一样,到了第七天的时候,海里面就生起业风,从海里面产生大火,把他给烧死。琉璃王也是在烧死以后,也是现生堕入阿鼻地狱,这是依止瞋心造业。
第三个例子是善星比丘,善星比丘他是在今生成就四禅,成就四禅以后,因为他亲近恶友,造成很多过失,就退失了四禅。他退失禅定以后,他就生起邪见,他说:这世间上没有所谓因果的事情,没有世间的因果,也没有出世的因果,你看我得到禅定以后还不是失掉了?造善绝对不会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就拨无因果,妄说一切法空,他也现身堕入地狱。善星比丘所依止的烦恼是愚痴。
阿难尊者把当时所发生的三件事情提出来,他提出这三个事情以后,他提出的疑问是说:
双问同别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这三个人都堕落到地狱去了,一个依止贪欲、一个瞋恚、一个愚痴。那么到底地狱是有固定的处所?也就是说,各别造业但大家一起来共同承受?还是顺其自然的轨则,是各各去造业,而且各各别受,是没有固定的处所?从后面的回答是这个意思,地狱的确是有固定的处所,但在固定的处所当中,共业中有别业,每一个人又各自去发现他个人痛苦的相貌。比方说,我们住在佛学院,佛学院也的确有他的处所,有所谓大家的共业,但在共业当中,有各各发业各各自受。这地方是你必须把前面的跟后面的结合起来就对了。
蕅益大师说:这一科的重点,佛陀要破除两种邪见:
一、妄言心净则国土净,所以他认为地狱没有一定的处所,这样是违背了唯心万法的道理。就是说,这件事情是有点执理废事。破除的第一个邪见就是,有些人一天到晚观照现前一念心性,既然现前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只是个人循业发现而已。理观过强以后,就忽略了事相的差别,执着地狱没有一定的处所。这一点是佛陀要破的第一个邪见--「执理废事」。
第二、有些人看到的确地狱有固地的处所,就执着地狱就是真实有的,是真实有的不能改变的,你忏悔都没有用的。这种情况是违背了万法唯心之理,有点「执事昧理」。前面认为地狱没有一定的处所,就忽略了因果丝毫不爽的道理;假设你执着地狱有固定的处所,是真实有,又违背了法性本来空寂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的回答,是双破执着有跟执着空,而发明中道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前面一段是阿难尊者提出两个疑情。
己三、结请决定开示
请佛陀做出明确的开示。决定,明确的意思。阿难尊者他提出两个疑情以后,他就把这个做总结,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