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和谈(1 / 2)

这场战役胜利的意义极大。

这是大景南迁以来百年间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胜利,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自胡人南下乱华以来,大景的汉人对阵胡人节节败退,外交时也往往是委曲求全。

今年的境况还不如以往,自闽南叛乱以来,大景乱象初显,国库空虚军力疲乏。胡人打来时所有人都以为大景必败,这次又要以割地赔款告终,谁想到这次竟然胜了。

还是大胜。

现在,胡人三政权竟主动求和,大景上上下下士气大振喜气洋洋。

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时,京城沸腾了,老百姓们自发的走上街头欢呼,有那富户为了庆贺还在门口洒了好多铜钱,到了晚上不知哪家勋贵起的头,又上演了绚丽的烟花秀,一家接一家,“乒乒乓乓”的热闹了一整晚。

第二天早朝时群臣激动,每个大臣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所有人都在小声的议论着这件事,如此乱糟糟的情况,垂帘后的黄皇后见了也未喝止。

她太激动了。

这场胜利是属于她的胜利,而不是元康帝的。

那个废物男人面对胡人时唯唯诺诺毫无君王气概,何时让大景如此扬眉吐气过,这一切,都是她做到了!

待太监昌呵后,那些有眼色的朝臣纷纷出列,大唱赞歌后开始溜须拍马。

以往听到这种声音周琛只觉得他们虚伪无比,现在倒是听出了几分真心。

也是,但凡是个有良心的大景人必然激动。

在一片赞誉拍马的贺词后,早朝进入正题:八大辅臣开始针对战后处理展开了讨论。

赏是一定要赏的,不仅要赏,还要重赏。

三大主将都要加官进爵,其他将领视军功大小另行犒赏。

不过现在北边战事还未彻底结束,等三军班师回朝再行斟酌便可,到时候必要举行盛大的表彰大典。

除主将外,另外一个需要重赏的便是这次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淳郡公周彻。

当初淳郡公这个监军本是添头,谁也没想到竟成了这次决胜的关键。

若没有他提供的火炮,这场战事最后如何还未可知。

而且淳郡公不仅提供了武器,还亲自参与了作战方案,胡人大军围困并州城时他一直都在城内,始终都在第一线作战指挥。

如若从这个角度来说,淳郡公的功劳甚至比英国公何大将军孙大将军他们都高。

毕竟最艰难的战役是并州城之站,另外三人是在胡人联军被打散后打的突围战,已经属于追穷寇了,难度系数低了很多。

这件事,经过大景报业的大力宣传,淳郡公周彻的大名已然响彻京城,他的功绩已经被京中所有百姓所认可。

可是如何奖赏他却成了一个难题。

这事如果换成西北守备孙大将军,那可太简单了,直接封个侯爵或者伯爵的就完事了。

可淳郡公是宗室子弟,这身份可太尴尬了。

打压宗室是从太宗皇帝开始的“基本国策”,那是老祖宗定下的基调,这些年以来,不论谁继承大统,都沿习了这个路子,近官僚,远宗室。

就现在站在大殿前面的周琛,都算是这些年来宗室里的高官了,毕竟都能跟着上早朝了不是。

因此,如何嘉奖周彻成了今日早朝的另一议题。

“淳郡公果敢刚毅一心为国,当为大景好男儿,若无他献策,别说胜利,北边防线全面溃败也未可知,有功就当奖,岂可看人下菜碟,若这般功绩都不予以嘉奖,岂不是寒了北边将士的心?”

“此话差矣,淳郡公本是宗室,为国献策是他身为周家子孙应做的,再说这些年来宗室在各地食民脂膏却毫无作为,现在做出了一点事就要大肆嘉奖,若功高盖主,谁之责?”

“你, 你简直强词夺理,若淳郡公有此野心,何不留着这火炮到时候一鸣惊人,何必暴露于人前,徒增猜忌。”

“呵,因为他知道,大景在他才是郡公,没有大景,他是什么?是阶下囚!他做这些不是为了别人,都是为了自己。”

“沈公此言差矣,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的,淳郡公的火炮让这场战争胜了是谁都不能否定的,经此一役,大齐大梁大燕三政权元气大伤,至少十年之内不敢再犯,而我们的伤亡却很少,这样大的功绩只因为他的身份便要全部抹除,这确实太不公平了。”

朝臣你一句我一句,针对淳郡公的褒奖问题争执不下,整个早朝热闹的像个菜市场。

八大辅臣也各有主张,最后还是黄皇后做了最后决断:淳郡公身为宗室子弟,未沉迷享乐,手握火炮未藏私,助北边战事取得大胜,当奖。

至于如何奖,待三军归朝前再行定夺。毕竟,仗虽然打完了,但还有后面的和谈呢。

那些反对褒奖淳郡公的声音黄皇后也听到了,但她有自己的考量:虽然大景朝一直打压宗室,但关键时刻(尤其是权力过渡和交接的关键时刻),宗室还是非常有话语权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元康帝现在病情虽然稳住了,但太医也说了,多则七八年,少则两三年,也就这样了。

若真元康帝真的将自己作死了,太子年幼,哪怕有她和承恩公的鼎力支撑,那龙椅也未必坐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