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铲除。(2 / 2)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825 字 1个月前

朱由校眸光微敛,心中已对张问达之举有了定论。

"陛下,此乃袁侍郎之奏章。"

正当此时,刘时敏手捧奏章,悄无声息至御前,轻声细语间,已遣散殿内侍从。

"袁侍郎意欲私下将去年未销毁之盐引,高价售予盐商,以图私利。"

刘时敏密语相告,字字珠玑。

"哦?哦?"

朱由校初闻袁世振之名,几欲颔首,旋即警觉,"私售旧引,其源何来?"

"此皆各科提举司、转运司私印之物,形同官引,然银未入国库,乃衙门私下所为。"

刘时敏深知内情,娓娓道来。

"袁侍郎更借内务府商贾之力,欲从盐商身上再刮一层油水,名曰'利之所在,多者得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咦?"

朱由校闻言,满头疑惑,如坠云雾。

原来,往昔朝廷滥发盐引,致盐场无盐可兑。

此番盐政改革,意在以区域划分、世袭罔替之法,消解超发之弊。

纲盐法十纲并列,一旧九新,谁人敢信朝廷真能兑现旧纲之诺?

而袁世振此举,竟是欲借锦衣卫查贪之余威,再售私引于盐商,实乃"上下其手,两头通吃"之策,令人咋舌。

………………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戏码中,朱由校化身为寻常百姓,悄然隐匿于二楼雅座,静观风云变幻。

长芦盐运司,其下脉络广布,沧州、青州二分司如臂使指,长芦、小直沽二批验所严把盐道,二十四盐场星罗棋布,各设盐课司以督课税。

年岁间,小引盐十八万八千余引,浩荡而出,北直隶与河南彰德、卫辉二府之民,皆仰其盐利。

盐税之重,非但养军于宣府、大同、蓟州三镇,更泽及郊庙祭祀、内府膳食,乃至百官俸禄,年入太仓银十二万两,实为国库之要脉。

自锦衣卫雷霆行动始,长芦盐商云集京城,风声鹤唳中,袁世振此等“妙手”,竟遣锦衣卫遍洒“请帖”,言下之意,赴会则生,避之则族灭,盐商们焉敢不从?

户部大堂之上,文书声声,抑扬顿挫间,权柄更迭:“彰德赵氏,旧引五千七百,长芦盐销彰德,世袭永固;顺天李氏,旧引七千五百,盐路直达卫辉,亦享世袭。”……

北直隶八府二州,河南二府,十二商贾,脱颖而出,皆因袁世振昔日两淮之策,今得皇恩浩荡,更添改良,自是游刃有余。

主位之上,袁世振悠然问道:“旧引之债,由新贵承继,朝廷日后兑付,诸君以为如何?”

堂下应声如雷,皆道“无碍”,并誓以银钱相易,未中选者亦无怨言,私下交易早已尘埃落定。

朱由校于旁观处,暗自赞叹:五日之内,暗流涌动,拼音交易,乐此不疲。

皇权之下,劝谏皆寂,唯利是图,人心所向。

此局分而治之,前三日,大鳄逐小虾,盐引流转于巨擘之间;后两日,则势力比拼,高价竞逐,铁饭碗之争,非钱莫属。

袁世振更是借皇商之势,三倍暴利,三万小引,轻松脱手,黑市沸腾,无人问其来路。

最终,十九争锋,六者折戟,十二胜出,名单既定,袁世振携此捷报,上呈二楼,朱由校览之,赞曰:“善哉!”

并询后续之策,袁世振答曰:“臣将整肃盐场,确保盐源充足,以固国本。”

"民造、商流、商售、官监,此四者相辅相成。"

袁世振轻抚袖间,取出一封密奏,递予刘时敏,续言铿锵有力。

"商流与商售,仅凭那十二家巨贾便能游刃有余。"

他眼神坚定,"至于民造与官监之难题,臣将亲力亲为,逐一破解。"

提及盐政革新,朱由校忆起昔年宫廷趣谈,笑道:"朕曾闻一内侍晒盐之法,遂令其试行于长芦,施以工坊之制,成效斐然。"

"多劳多得,不劳不获,此乃按劳分配之精髓。"

袁世振补充道,"袁可立回禀,此法施行后,长芦冬日盐产,几可媲美盛夏,实乃陛下圣明之果。"

"爱卿之言,朕心甚慰。"

朱由校龙颜大悦,袁世振则谦逊拱手。

"然,私盐之患,犹待铲除。"

袁世振话锋一转,"官盐产量虽增,奈何往岁盐引之乱,私盐猖獗,税源流失,实乃国之大患。"

"私盐之事,必严惩不贷!"

朱由校闻言,颔首以示赞同,对私盐逃避税赋之行为深恶痛绝。

谈及官督改革,袁世振胸有成竹:"监督盐场,不可仅凭户部之力,需双轨并行。一设巡盐司,专官巡查;二借锦衣卫之精锐,以文韬武略,编练盐丁,既剿私盐,又防奸宄。"

"锦衣卫?倒是新鲜。"

朱由校闻言,眉宇间闪过一抹好奇,"朕知锦衣卫中有恩荫千户所,皆文武双全之士,若能用之于盐场,实为良策。"

"只是,此等重任,恐非安逸之辈所能担。" 朱由校略显忧虑。

刘时敏适时在旁轻声宽慰:"陛下勿忧,锦衣卫中亦有风雨兼程之人,必能胜任此职。"

"如此,朕便拭目以待。" 朱由校抚脸沉吟,对袁世振之策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