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谢玄击败王恭的消息送达会稽,谢家上下一片欢腾,喜笑颜开。
谢玄命人送来亲笔信,告知众人他已经启程回会稽,不日便将到达。
李徽也很高兴,他明白此战的胜利对谢玄意味着什么。谢玄能够东山再起,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李徽自然是很高兴的。虽然和谢玄之间多有波折,也生出了不少裂痕,但在李徽心中,始终将谢玄视为兄长。始终不曾忘记当初情义笃厚的患难时光。
但李徽也知道,自己和谢玄之间已经回不去了。年纪的增长,阅历和局面的变化,天下大势的变更,理念的不同决定了这一切的不同。这些都是强求不来的事情。
曾几何时,李徽还有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但现在,李徽明白,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自己和他们注定走的是不同的路,所以不必强求。
这几日,李徽和谢道韫也推心置腹谈了许多,谢道韫对此表示理解。谢道韫表示,无论李徽做出何种选择,她都会支持李徽。她也已经想明白了,从此以后,跟随李徽身边,再也不分离了。
对于谢玄的胜利,会稽城中百姓的反应倒是令人意外。没有想象中的热烈欢腾,也没有想象中的兴高采烈。百姓的反应很平淡,甚至可以用冷漠来形容。
这一点在两日后谢玄回到会稽之时表现的甚为明显。当谢玄大军开进会稽城的时候,街道上的百姓虽然拥挤观看,但是神情却很玩味。他们看着谢玄的眼神没有了热切和欢喜,而是一种冷淡。
谢玄本以为会得到的夹道欢迎的场面没有出现,他自己也甚为讶异。倒是李徽和谢道韫谢琰等人热烈的欢迎了他。但这对谢玄而言是不够的。
“他们……这是怎么了?似乎对我颇有不满?”谢玄不解的询问道。
李徽心中叹息。谢玄终究是谢玄,高高在上,脱离平民百姓,不知道百姓心中所想。很明显,会稽城的百姓们因为在危难之时没有得到谢玄的救援而心中不满,谢玄却茫然不知。他似乎根本就没有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想问题。
尽管谢玄的考虑是对的。那种情形之下,若任由王恭占据吴兴,后患无穷。他选择顶住压力,抵挡王恭半步不退的想法是出于对战略大局的考虑。但是于理如此,于情不合。
不光是会稽的百姓心中不满,其实谢家上下也有许多人抱着同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谢玄颇为冷血,会稽城破,全家人命在旦夕之时,他不选择回来救援,这本就是不该。这种时候谈什么大局大势,都是胡扯。
谢琰的妾室刘氏便私底下向谢琰抱怨了此事,并且拿谢玄和李徽做了比较。
“别的妾身不说,这件事,堂兄便不能同李大人相比。人家李大人得知道蕴母子有难,干里迢迢赶来救援,何等的在乎。我敢说,李大人家中要是遭遇这种情形,他定然不顾一切的救援,那里去管其他?什么大局呀,大势啊,妾身妇道人家不明白,妾身只知道,若连家里都护不住,还要那些大局大势有什么用?”
谢琰自然是斥骂了刘氏几句,骂她不识大体乱说话。但是谢琰其实认为堂兄这一次确实有些过了。若不是李徽及时赶到,会稽老家的所有人便都要被教匪残害了。若是那样的话,一切又有何意义?倘若是李徽的话,他定然会回救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自己理解他的决定,但是在情感上是不能接受的。否则自己也不会偷领一干兵马回援,正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无视之故。
谢玄很快便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街市上的情形令人担忧,城池街道破坏严重,百姓们几乎人人戴孝,家家举哀,可见会稽城当日被破之后造成的涂炭有多么的严重。
谢家大宅的破坏情况也令谢玄瞠目,家中死了几十人,谢琰的夫人也死了,这些情况谢玄也是此刻才得知。之前谢道韫和谢琰在写给谢玄的信中只字未提。此刻,谢玄才得知当日情形的恶劣。
特别是谢琰被掳走之后,李徽带人去救援,差点救死在东山之中的事情,更是令谢玄大受震动。
“怪不得百姓们对我如此冷淡,原来是怪我没有回来救他们。哎,早知情形如此严重,我确实该回来救援的。是我之过也。”谢玄终于明白了过来。
谢道韫安慰道:“小玄不必多想,怎样的抉择都不是错。当时的情形混乱,你只能做出当下最优的抉择,无所谓对错。其实人人都明白你处在两难之时,他们也不是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