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司马曜很享受拥有决断权的感觉。当初司马氏受制于人,即便是自己即位之初,也是谢氏当权,政令不能自已,只能唯诺相从。但过去一年,司马曜终于尝到了皇权在手,不受他人左右的君临天下的滋味。那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
皇权的振兴一直是先帝们的梦,而这个梦在自己手里几乎并不费吹灰之力便实现了,这种感觉甚为美妙。不禁让司马曜经常在心中想:这是否便是天命所归之象,自己便是那个中兴之主,上天指定的那个人。
此时此刻,一个重大的决定摆在面前,司马曜没来由的感到兴奋。之前的历次北伐,都非朝廷做出的决定,更多的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决定。就拿上一次的北伐来说,谢安上奏请求北伐,自己也只是点头同意而已。不同意又能如何?难道还反对不成?
而现在,自己将第一次获得这种大事的决定权。第一次重大的决策便要反对北伐,放弃收复旧土的机会么?这是不可能的。倘若自己是天命之主,那么北伐必然成功。一旦成功,自己将成为大晋中兴之主,恐要比肩秦皇汉武般的地位。如果反对此次北伐,别人在背后会说自己没有魄力,对收复故土不上心,不努力,被胡人吓破了胆,放弃了最好的机会。自己绝不能被人视为懦弱。
于是乎,司马曜一锤定音,于殿上慷慨陈词,说了许多令人振奋的话。那些话并不是为了说服反对者,而是在给自己打气。他决定了,同意王恭所请,准备开始北伐。
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等人心里明白,那根本不是北伐不北伐的问题,整件事其实是王恭的阴谋手段,他在寻求破局。
这是最为直接而且简单的破局方式。因为一旦北府军要北伐打仗了,则朝廷必须立刻供给全部的粮草物资,不得有半点的克扣和阻挠。
而且,北伐从来都是一种增强实力的手段而已。借着北伐的借口,王恭会扩充兵马,会攫取他人的兵马指挥权,增强他的实力。若是再打几场胜仗,那便更加的了不得了。
司马道子的猜测并没有错,这正是王恭提出北伐的目的。他要破局。
眼下军中的情形,王恭心里很清楚。北府军内部对他的不满正在升级,若不能解决军饷待遇粮草等等问题,他这个北府军的统帅的位置便保不住了。若北府军将领集体哗变或者上奏朝廷告自己的状,自己是必然要被撤换的。
司马曜即便对自己很信任,但他也绝不会为了自己而置北府军将士们的不满于不顾,冒着哗变和混乱的危险支持自己。对司马曜而言,自己不是不可或缺的,他只需要找另外一个人扶持起来,平衡司马道子的权力便可。
若走到那一步,对自己而言便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自己会从此被司马道子踩在脚底下蹂躏,因为自己失去了可以与司马道子叫板的实力。司马道子不会放过自己的。
在这种情形下,王恭提出了北伐。当然,他可没想着去拼命。能打则打,不能打便观望。总之,可以无功,但不能有过。要在似打非打之间,保持北伐的态势,便可不断地吃到北伐带来的红利。任何事情,冠以北伐必须,则名正言顺了。
司马道子在廷议之后进宫,向司马曜当面奏议,请求收回成命。表示大晋内部现在承受不起大动干戈的北伐,而北边的局面也不是王恭所说的那样简单。请司马曜三思而行。
但司马曜没有答应,反而将司马道子训斥了一番,说司马道子藏有私念,心中没有考虑大晋的中兴大计。司马曜告诉司马道子,必须全力支持北伐,拨付粮草物资,调集所需军资,不得掣肘。若有懈怠,导致北伐不利的话,自己绝不答应。
司马道子灰溜溜的出宫来,气的咬牙切齿。回到府中,越想越气,一怒之下,将家里的古玩书画砸了不少,烧了不少,却也一时无计可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