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学兴盛的历史意义,一个人的盛世与王朝的盛世(1 / 2)

皇宫,御书房

眼见朱佑樘如此的坚持,张山风也不好继续反对。

只是,张山风内心还是很疑惑,于是好奇的问道:“寿哥,图书馆罢了,你似乎很关心。

以前也没见有多么重要,有必要这般看重吗?”

后世的图书馆,虽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曾经一度是文艺青年最喜欢的场所。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兴起,逐渐没落。

最后,除了大学校园,其他地方的图书馆,就没几个人去了!

张山风暗自嘀咕:哪怕是图书馆最高光的时刻,他也没怎么去过,所以没看出图书馆,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也许,类似省级,国家级别的图书馆,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很有用。

但是,那种开在各地,那个半天都没一个顾客的图书馆,除了卖教材,连基本生存都很难维持,更别说其存在的意义。

网络的兴起,电子书以及各种阅读网站的崛起,对传统图书馆和书店,几乎是毁灭性的冲击!

此时,朱佑樘算了算时间,感觉户部和礼部的人来的太慢,老半天还没到,就让萧敬亲自去催了!

于是,御书房又只剩下张山风和朱佑樘。

面对张山风的质疑,朱佑樘摇了摇头,提醒道:“时代不一样!

后世的大中华,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扫盲教育,有极其完善的义务教育,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的。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不需要图书馆,仅仅凭借普及的学校教育,也能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教育方面,后世比大明,完善太多了。

很多人不需要额外的读书,仅仅义务教育,就能具备很高的学识,这在大明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今大明的百姓,刚刚识字的都不多,没有完整的教学课程,只能靠着一点点的积累,靠他们自身额外的补充,完成知识的积累。

这个过程,图书馆的作用,将被放大无数倍!”

张山风眼神一亮,他明白了:大明的教学,极其不合理!

各种儒家的教学,如私塾和学院,可以直接忽略,除了愚民,没有参考的价值。

剩下的,哪怕是大明学校,所教授的也只是他和朱佑樘,凭着记忆编着的书籍。

这种教材,不仅教授的知识少,而且漏洞多,范围小!

而上一世,不仅有许多成功教材可以参考,还有无数先驱的摸索,以及数代人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合适民族,合适时代的教材。

这些,在目前的大明,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朱佑樘能做的,只是将各种森罗万象的书籍,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全部丢入大明图书馆,然后让有需要的人自己去学!

最后,经过大明学校一代一代的完善课本,一点点的找到一部合适大明的教材体系!

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在漫长的改良过程中,有些天资聪敏之辈,就需要额外的知识摄取。

在书籍匮乏的年代,这些天资聪明的一群人,想要学习额外的高深知识,就需要渠道。

这个渠道,目前只有图书馆。

书,就是知识!

知识,是一种传承!

图书馆,是这个传承的载体!

传承给大多数人的,肯定不是一个民族所有的东西,而是适合让大部分人掌握,且能在社会上生存的东西。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图书馆,就是少数顶尖人才自我升华,完成更进一步知识储备的唯一途径!

如果说,大明学校是树根,大明大学是树干,支撑起了大明教育的基础结构!

那么,图书馆就是阳光!

普通人才是树梢,顶尖的人才就是绿叶,这些绿叶吸收了阳光,用光合作用之后,将大明这颗大树推向新的顶峰!

给一些进步人士,提供一个进步的机会!

这就是图书馆真正的意义!

想到了这里,朱佑樘不禁憧憬道:“疯子,哥或许操之过急了。

但是,图书馆一定要建立!

百姓皆可读书,才能让锻造工艺后继有人,才能让更多人开拓视野,打开新思路。

如果能更进一步,催生科技飞跃,那将是不朽的基业!”

张山风没有说话,图书馆的重要性,他已经明白了。

只是,朱佑樘的确操之过急了。

因为,目前的书,少得可怜!

哪怕算上徐家的万卷楼,算上皇室藏书,也不见得有啥效果。

数量虽多,却多半是儒家经典,名人传记,就是大儒注释。

这些东西,对于技术和科技,没有一点提升,反而遏制创新,效果是反的!

眼见朱佑樘高兴过头了,张山风不得不泼一盆冷水:“书虽多,可用者甚少!

一堆四书五经,前朝秘闻,大儒和名人的手书,有何意义?

他们对于研究农业无用,对于工业更是遏制,更谈不上科技!

寿哥也许……高兴得太早了!”

朱佑樘并不以为意,解释道:“能读书的人多了,人才就多了。

小主,

人才多,想法就多!

后世的科学家,不也是从什么理论都没有,一点点累计起来的吗?

图书馆只是提高一个视野,给更多人打开新思路。

只要我们控制书的内容,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多人会在现有的书的基础上,将探索的成就,编着成新书。

如此循环往复,几十年后,图书馆自有海量新书,大明各方面自然得到海量人才!

人才辈出,文化和思想的升华,将可以把大明推向真正的盛世!”

朱佑樘乐呵呵的继续说着:“那些朝臣以为的,人口暴增,国库充盈,文治武功,名臣辈出,就是盛世。

他们整天嚷嚷着盛世降至……

哈哈哈,可笑至极!

他们说的这些,都是明君,圣君的盛世,一个人的盛世罢了,而不是王朝的盛世!

一人之盛世,不可久!

待君王作古,名臣逝去,繁华终归衰退,留下的除了追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浮梦罢了。

哥……要铸造一个王朝的盛世!

王朝的盛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没落,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衰败!”

张山风喃喃自语:“君王盛世……?

王朝盛世……?”

他有些惊讶的看着朱佑樘,哪怕他一直都知道,朱佑樘是有雄心壮志的人,也没想过朱佑樘的野心,已经不再局限于超越大唐,不再局限于几十年的太平盛世。

他要缔造一个永恒的王朝盛世!

朱佑樘看到张山风的震惊,十分满意,拍了拍张山风的肩膀:“这样的王朝的盛世,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以如今的大明,真正称得上人才的,唯有疯子,你一人而已。

这是不够的!

所以,大明需要老百姓思想的升华,让所有人的思想,由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新时代!

这种属于思想的时代进步,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文化兴盛!”

张山风有些茫然了,这些东西,他从未想过,没有琢磨过,更加没有听过。

他的理解,依旧在国富民强,依旧是枪械弹药,依旧是朝堂家庭……

总之,他还停留在物质基础上。

这种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从时代的角度,从思想解放的层面看问题,他从未尝试过!

也许是打开了话匣子,让朱佑樘显得有点兴奋,他继续讲解道:“疯子,知道百家争鸣吗?

各路学说的兴起,诸子百家游说诸侯,你知道它们真正的历史意义吗?”

张山风脸沉默了,他与所有人一样,在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怀着的是满心崇敬。

他根本不曾想过,这其中有什么历史意义!

朱佑樘看着张山风懵b的表情,很有成就感的解释起来:“上古先民由于工具不足,不仅开垦难,生产低下。

而且,他们经常受到周遭蛮夷,以及野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