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其实很早就有了。
一众大臣,并不陌生这个词语。
这里就要说说,大明的卫所制度。
卫所制,是唐朝府兵制的演变。
它吸收了,唐朝府兵制的精髓。
战时,拿起刀枪是将士,能打仗征伐。
闲时,拿起锄头就是民夫,能耕种屯田。
同时,它也吸收了宋朝募兵制的精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长期圈禁一大波壮丁,一直保证军队数量,以及维持战斗力的特性。
老朱曾经自豪的说过:“吾有百万雄师,不耗百姓一粒米!”
这话当年没毛病。
然而,再好的机制,在百年腐烂的侵蚀下,也会出现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
军籍世袭制,所诞生的军户,出了问题。
原本在战时,能够当兵吃粮,还分给家里人土地耕种,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
当时的老百姓,都抢着去争做军户。
但是!
太平岁月,军户的地位,急剧下降。
再加上,朝廷动不动将罪犯发配充军,再次降低了军户的地位。
此举,让当兵的,被视为贱籍一类。
与此同时,不打仗的年代,没有人愿意被圈在一个卫所,被上头的将领盘剥。
他们领着不够温饱的俸禄,却耕种繁重的田亩。
最重要的是,地方士绅,勾结将领和官员,蚕食了大量的军田。
此举,更是让军户的收入,被压缩到了极致。
立国之初,大明每个士兵,一年十石粮食。
而到了如今,每个士兵,恐怕到手的,还未必有五石!
他们要很艰难的,才能养活一家几口人!
于是,有人逃了。
这些人,还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逃跑。
虽然,能够抓回来一些。
但是,不说抓回来的还会继续逃,就是每年抓不住的,就造成了军户数量,急剧下降。
同时,储备的军馀,也在逃跑,数量严重不足。
历史上,到了嘉靖皇帝时期,朝廷竟然需要花钱去募兵!
其实根源很简单,就是军田的产出,没有合理的分配到军户手上!
军户的世袭,让士卒世世代代,变成了给将领打工的。
他们看不到希望!
看不到希望的人,自然谈不上打仗的积极性。
大明如今已经跑了不少军户,各地的将领,根本没有上报。
反而,他们会极力的隐瞒。
因为,这样他们能吃到这些人的空饷!
现在,大部分的卫所,士卒的数量,不及明面上的七成!
甚至有些卫所,连一半都不到!
但是,他们却依旧向兵部,要着足额的军饷和军需!
这是卫所制的缺点!
有经验的武将,都心知肚明。
此时!
张山风提出募兵,自然引发了热议。
倒不是牵扯什么祖制,大明以前,尤其是土木堡大败之后,就有过募兵的举动。
但是!
募兵有个天大的缺点——钱粮!
卫所制已经形成了一个情况,一个萝卜一个坑。
军田,都被分的差不多了。
也被士绅和富户吞了不少,没得分了!
新征召的兵士,除非自己开垦田地,基本上没可能分配土地。
士绅和官员、将领,侵吞的军田,很难往外吐。
更何况,这些远征军是去打仗的,打下来了,还要镇守和巡逻。
他们与普通卫所不一样!
他们不可能返回大明,来玩屯田!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远征军,只能是个无底洞一样,朝廷要一直养着。
还得是高薪养着!
不说养不养得起,养了有什么用呢?
官员都是从心底抵触:凭什么养这些兵啊!
吃力不讨好!
卫所制,深入人心。
没有官员,希望花钱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