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明第一支远征军(1 / 2)

皇宫,御书房

李蕙告状是假,真实目的,是插一脚丝绸生意的新出路。

但是!

一听说要去的地方,都是战乱频频之地。

连张山风都要出动数千骷髅师,作为护卫。

李蕙立马投降。

没办法,玩不了啊!

骷髅师吃的是撑都撑不下,那是因为他们凭借装备,能够毫发无伤的回来。

顺手还能劫掠一波,搞点额外收入。

漕运衙门的手下,那些混吃等死,疏于操练的兵油子。

让那帮人去塞外吗?

算了吧!

一帮废物,也就只敢欺负欺负平民百姓罢了。

真让他们,到了塞外拼刀枪,保管跑的比谁都快!

大明军队的松懈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无法拯救的地步。

除了九边和京营,其他地方,鲜少有精锐了。

显然,这一点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心里都是一清二楚。

不过,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在意,也没打算解决。

甚至!

他们中的某些人,还是这腐烂的受益者。

偶尔,会有些微不足道的整顿。

比如,之前的兵部尚书余子俊,还活着的时候,经常视察九边。

马文升曾经整顿过重庆卫,稍微整顿过京营。

英国公张懋,也提出过京营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实话,史书上对这些所谓的整顿,评价言过其实了。

整顿?

效果方面,不可否认是有的。

但是!

能有什么用呢?

别说一劳永逸,甚至连三五年,都不能保证。

几乎每一朝的皇帝,只要不蠢,登基之后,第一件事都是整顿京营和边军,用以保证皇权稳固。

历史上,成化皇帝干过;

弘治皇帝干过;

嘉靖皇帝干过;

万历皇帝登基太小,是张居正帮忙干的……

然而!

治标不治本。

一股治军之风刮过,的确军队风气,暂时焕然一新。

但是!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没过几年,该干嘛干嘛。

该喝兵血的,继续喝兵血;

该吃空饷的,继续吃空饷;

倒卖兵器并未收手,将士训练又被打回原型。

这是病!

要治根!

不是皇帝一道圣旨,或者兵部弄几个人,再或者砍几个将领,就能够解决的。

根烂了,需要下猛药!

张山风显然没准备充足,朱佑樘的注意力也不在这上面,一时半会解决不了。

骷髅师是很无敌,但是也没无敌到,能抗衡天下两三百万的大军,以及数以千万计算的军户!

不过!

张山风的原则,永远都是:解决不了,先肥了自己再说。

所以!

张山风出列,义正言辞道:“陛下!

如今江南一带,丝绸茶叶等货物,价格一直下跌,的确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

骷髅师毕竟数量有限,一次无法护送太多的商队。

且西北之地战乱不说,沙漠横行,行商困难,来去一趟颇费时间。

臣建议!

另开一路,从湖广,走云贵,经阿萨姆、孟加拉国等小国,直通德里苏丹国!

然后,再往西,通往西域各国。

顺便往东南,打通暹罗,兰纳,交趾等地,实现商业互通。

甚至!

有必要的话,可以打通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通往更西方!

这样,就能打开更加广阔的丝绸市场。

将大明的丝绸、茶叶,卖给更多的国家。

如此,商人获得金银,百姓获得生计,朝廷获得赋税。”

原本!

所有官员,对于另开丝绸之路,还是很动心的。

但是!

一听张山风的提议,立马就是群起反对。

李东阳想了想,直接否定:“陛下,张公所说的路线,实乃不可取!

要走混乱的云贵之地,也就罢了。

虽然,土司时常作乱。

但是,云贵再怎么说,也算大明的地界。

当地有卫所和驻军,如果沿途驻扎,加强官道的巡逻,总归还算安全。

再者还有沐家镇守云南,不会坐视不理。

至于阿萨姆、孟加拉国之类的小国,也不是问题。

一些不入流的小国,弹丸之地,每隔几年,还向大明朝贡。

明面上,他们不怎么敢招惹,大明的商队。

但是!

其他的地方,尽是一些蛮荒之地,教化不兴的蛮夷罢了。

与他们通商,无意于与野兽说书,实在可笑。”

李东阳一句话,顿时引起文官的集体共鸣。

他们纷纷附和,嘲笑张山风。

文官的眼里,只有大明才是圣地,其他地方都是野兽遍布,披着兽皮的野人。

德里苏丹国,什么鬼啊?

帖木儿帝国,不就是北元残部咯?

至于,闻所未闻的奥斯曼帝国等地方?

他们直接划为,茹毛饮血之地。

大明的商人,跑到那些地方去,搞得不好,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很可能连人带货,一起被吞的连渣都不剩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再算上一路上的磕磕碰碰。

什么流寇,猛兽,疟疾,天花,瘴气之类的……

别说挣钱,大概率十个去,能回来一个,就算不错了。

朱佑樘摇头不语,脸色淡漠。

他之所以要和张山风,一起动摇科举,根源就在这里!

他登基之后,一上来并未针对懒散的武官,以及纪律散慢的军队。

而是刚登基就开始怼文官和儒家,问题就在这里!

儒家,是以前所有帝王的选择。

因为,他们能禁锢百姓的思想,给人们灌输忠君爱国的信念。

从而达到,所谓的“长治久安”的效果。

但是!

这些却不是朱佑樘的选择。

儒家的思想,太过保守!

他们不仅在接受新的技术,追求进步方面,十分顽抗。

完全是慢性自杀式的,自我良好的,封闭了大明的未来。

儒家将所有人,圈在了原地!

千年未进步!

而且!

在骨子里,儒家的教义,所谓的,表面上的“仁爱”。

这是朱佑樘这类雄心勃勃的帝王,最为讨厌的东西!

这一套虚伪的装模做样,在不久的将来,让朱佑樘找不到,出兵攻伐四方的理由!

毕竟朱佑樘没有洪武皇帝的功绩,强行出兵,下面的人阳奉阴违,很可能兵败!

再加上,文臣历经千年,越发自我膨胀,简直无知到愚蠢的自信。

让大中华无法放眼世界,徒自坐拥世界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人口,却从未走出国土一步!

这是必须打破的,一层无形的禁锢!

但是!

这并不是一句话,一道圣旨,乃至一个人就能改变。

所以,张山风采用了一个字来改变。

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文官与商贾,就是在如今清廉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依旧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那么,将这个利字抛出来,自然会有收获。

所以!

张山风自信的一笑:“诸公所言差矣!

诸公有所不知!

方外之地,虽贫瘠异常,但终归藏有金银!

至于,有多少金银,就要看走出去看看才知道。

这一点从本官这几年,从古丝绸之路,每年四五百万两的收入看,是十分不错的!

化外之人,虽教化不兴,但本质也是人!

饿了,也需食米粮;

冷了,也要着衣物;

他们也是人,也要生存,那么就需要大明的商品。

据这些年,多次卖出丝绸的经验看。

本官觉得,孟加拉国、德里苏丹国等国,国内黄金和白银,不在少数!

其土地数量,也不在少数。

然而!

他们却因为战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大明如今正好粮食产量过剩,粮价暴跌,丝绸、茶叶等货物,价格也暴跌。

布匹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再过几年,棉麻地多起来,终究也会有富余,价格也会堪忧。

将大明的这些货物,以三倍,五倍,乃至十倍的价格,卖于这些蛮夷。

即救活万千生灵,一展大明天子圣恩,又赚的钵满盆盈。

如此一举两得之事,岂不美哉?”

在场的官员,当然心动。

但是!

说的简单,做起来难!

他们都明白一点:万里之遥,别说运输费用,光就路途的凶险,就艰难万分。

稍有不慎,就是人财两失!

徐溥担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张公此言不无道理。

但是!

你有骷髅师作为护卫,无惧猛兽,蛮夷不得近身,自然横行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