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林一哲巧解农事难题,乡村再掀趣事风波(2 / 2)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周围的村民们听到争吵声,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像潮水一般围了过来。有的村民觉得林一哲说得有道理,毕竟这些年新的耕种方法也确实让一些人家的收成变好了,他们回忆起自家尝试新方法后丰收的场景,不住点头,脸上洋溢着对科学的认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村民则觉得李婶说得没错,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总归是有道理的,他们对传统怀着深深的敬畏,认为老祖宗的智慧不可忽视,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声音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闹,仿佛一场激烈的辩论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

这时,村里的老秀才王夫子背着手,慢悠悠地走了过来。他捋了捋那花白的胡须,慢条斯理地说:“依老夫看,林大夫所言不无道理。如今这世道,新学问、新道理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咱们种地也不能一味守着老规矩,不知变通。不妨就按林大夫说的试试,要是真有效果,那自然是皆大欢喜;要是不行,再想别的办法也不迟。” 他的话就像一阵春风,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村民们的争吵声也渐渐小了下去,大家都觉得王夫子说得在理,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张大叔听了王夫子的话,心里有了主意,咬了咬牙说:“行,林大夫,我信你。就按你说的办,要是这庄稼真能好起来,我可得好好谢谢你,你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他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就在眼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让人感受到他对未来的憧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一哲笑着摆摆手:“张大叔,您客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上忙我也打心眼里高兴。大家都是为了把日子过好,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他的笑容温暖而真诚,让人感受到他的善良与热心,仿佛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着大家的心,那亲切的话语和友善的态度,让大家对他的好感倍增。

接下来的几天,林一哲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农夫,陪着张大叔一起松土、施肥、浇水。他手把手地指导张大叔每一个步骤,从如何挥锄头才能把土松得均匀,教张大叔将锄头高高举起,手臂微微弯曲,利用身体的惯性,再稳稳落下,力度适中,让土壤变得蓬松,每一下都带着节奏,就像一首劳动的赞歌;到怎样控制施肥的量和距离,告诉他根据庄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分配肥料,比如小麦在拔节期需要多施氮肥,以促进茎叶的生长,而玉米在灌浆期则要注重磷钾肥的补充,以提高籽粒的饱满度;再到什么时候浇水最合适,根据天气的阴晴、土壤的干湿程度来判断,晴天水分蒸发快,要多浇一些,阴天则要适当减少,土壤干燥时及时补水,湿润时则稍作等待,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庄稼苗渐渐有了起色,原本枯黄的叶子慢慢变得翠绿,茎秆也挺直了腰杆,像是一个个重新焕发生机的小战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们诉说着感谢,那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到无比欣慰。张大叔看着逐渐好转的庄稼,脸上乐开了花,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对林一哲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逢人便夸林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连种地都这么在行,林大夫就是他们家的福星,言语中满是自豪和感激,他的夸赞让林一哲的名声在村里传得更远。

这一天,林一哲刚从张大叔的地里回来,满头大汗,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每一滴汗水都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他正准备回家洗把脸,好好休息一下。就看到村里的顽童小虎子,像一阵风似的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边跑边扯着嗓子喊:“林大夫,林大夫,不好啦,村口的老井好像出问题了!” 他的声音尖锐而急切,打破了午后的宁静,惊飞了枝头的小鸟,那慌张的模样让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林一哲心中一惊,赶忙上前几步,扶住小虎子问道:“小虎子,别急,慢慢说,老井怎么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关切与担忧,仿佛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受到他对村民的关心。

小虎子喘着粗气,小脸涨得通红,说:“老井里的水变得又黑又臭,像墨汁一样,还臭得让人直作呕,大家都不敢用了。村里的长辈们说,这是井龙王发怒了,要降灾祸给咱们村,可把大家吓坏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脸上充满了恐惧,身体还微微颤抖着,那惊恐的表情和颤抖的身体让人感同身受。

林一哲听了,眉头微微一皱,心想这肯定是有什么科学原因,绝不是什么井龙王发怒这种迷信说法。“小虎子,你带我去看看。” 他的语气坚定,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在告诉小虎子,他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坚定的语气给小虎子带来了一丝安慰。

两人一路小跑来到村口的老井旁,只见井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大家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满是担忧和恐惧。林一哲费了好大的劲,才挤到前面。他走上前去,往井里望去,只见井水浑浊不堪,表面还漂浮着一层绿色的浮沫,像一层令人作呕的绿漆,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味,让人忍不住捂住鼻子,连连后退,那股恶臭仿佛能穿透一切,弥漫在空气中。他又仔细观察了井边的环境,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也有些浑浊,水面上还漂着一些枯枝败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异样。池塘边的几株芦苇也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头,仿佛也被这股臭味熏得失去了生机,整个场景显得格外萧条和破败。

林一哲沉思片刻,转身对村民们说:“乡亲们,这井水变臭,可不是井龙王发怒,而是有别的原因。我看啊,可能是附近的池塘里的污水渗到了井里,才导致井水变质。这几天雨水多,池塘里的水位上升,污水就顺着地下的缝隙流到了井里。” 他的声音清晰而洪亮,试图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听到,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冷静,那沉稳的态度和清晰的分析让村民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村民们听了,有的将信将疑,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有的则是一脸茫然,显然还没从井龙王发怒的恐惧中缓过神来。这时,村里有名的倔老头赵大爷站出来,双手抱在胸前,哼了一声说:“林大夫,你别在这儿瞎扯。这井龙王的事儿,我们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是有灵性的。你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这肯定是大家哪里得罪了井龙王,才遭了报应。” 他的语气强硬,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迷信的坚持,仿佛在扞卫着一种神圣的信仰,那固执的态度和坚定的语气让他看起来有些不可理喻。

林一哲不慌不忙,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解释道:“赵大爷,您听我说。这水是往低处流的,池塘地势比井低,而且这几天雨水多,池塘里的污水就有可能通过地下的缝隙渗到井里。咱们只要把池塘清理一下,把里面的杂物和污水都弄干净,再把井里的水抽干,重新淘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