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鼓励下边去生育。
不管哪个家庭人口超过五个孩子,不论男女,每超过一个,可以领年粮票百斤,一直领到十二岁。
反正现在朝廷不缺粮食,还是还缺,外东北的玉米还能增加,要是还不够,加大给交趾那边的农场订单,先匀一批归化的朝鲜劳工过去干活,总能解决订单缺口,还是不够可以问百姓采购。
再定一个十五年的法令。
孩子十二岁之后,父母若是自觉养不起子嗣,可以提前签订【移民戍边书】,孩子直接入开拓学院住宿学习,一切费用国家来出。
然后再严查童工。
十四岁以上,才能允许入厂做工,否则视为非法雇佣劳工,关停工厂,举家流放。
而选择加入开拓学院的话,不管男女,家庭都能得到贴补,每年三百斤粮票,一直发到十六岁。
十六岁一到,拓荒戍边。若是孩子二十岁之前不幸身亡,按照烈士待遇补贴家庭。
全国范围内兴建拓荒学院。然后边疆各省,将需要的人才技能科目全部报上来,这些孩子从十二岁培养到十六岁,四年时间,总能筛选出厉害的。
边疆各省需要跟朝廷签订借款与意向书,培养孩子的前,三三三一的分配。
省与朝廷各三成,用未来的资源与收入折算,内地省份直接拨款给各地拓荒学院,三成可以要求边疆各省折兑成资源运入关内,最后一成由朕拨款。
直接解决掉家庭的后顾之忧,才能敞开生。
还有就是花钱全国范围普及妇幼卫生知识,至少保证孩子能成长。”
王三最终还是忍受不住地方移民的慢悠悠。
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很多时候移民拓荒,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方若是没有天灾人祸,是不会有人选择移民的。
既然如此,那就人为压制。
现在之所以移民慢悠悠,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地方逐渐完成了集体化,同时朝廷并不跟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一样,采用严苛的城乡分离。
而是放开了行脚商的限制,也就是要更多人走出来,给朝廷运输,就算赚不到大钱,也能混个全家囫囵不饿死。
再加上头几年的集体化积累结束,最苦最累的修水库、建水渠完成,一部分集体社采买了农机,哪怕是蒸汽动力,效率都提升了不止一倍。
如此保证了基础粮食之后,更多人开始研究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纺织等等工业,再加上行脚商的家人负责运输,一个县通常与周边十几个县联系甚笃,互通有无,大量丁余都会本地吸纳,一个个新崛起的乡镇,就是吐纳人口的无底洞。
对标同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十亿中国人,国家都能维持得稳稳当当。
现在大顺才三亿不到,地盘比历史上更大了几倍,市场也是没有任何阻碍,唯一限制就是交通速度,但这个需要时间,没有几十年一百年,哪有这么快解决的。
所以,还得鼓励生育,让一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