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邹俊远的心路历程(2 / 2)

“府城的百姓,几乎人人都有活干,下面的百姓更是人人都有地种,并且是不收赋税的那种,”

“就拿我来说,平时就爱捣鼓些小玩意,龙国人发现我手比较巧,便把我安排到机修班里,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跟着师傅们在工地上转悠,十分清闲,上个月发的俸禄足够我家里吃喝两个多月还有剩余.......”

“还有小五,大人,你是知道那小子的,身体壮的像头牛,锦衣卫的俸禄都不够他吃饭的,平时还得靠我们接济,结果那小子被龙国人的军队看中了,询问他要不要去当兵.......”

“那小子还傻乎乎问,当兵能不能吃饱,”

“你猜龙国人怎么说的,他们什么也没有说,直接拿出那个什么手机,播放了一段军队食堂的视频.......”

“白花花的米饭馒头,红彤彤的红烧肉,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看得那小子口水直流,什么话也没说,就直接同意了!”

“大人,现在咱们百户所里的兄弟,基本都有了稳定工作,能够养家糊口,不用再像在百户所时,四处舔着脸找副业,补贴家用。”

随着下属的讲述,邹俊远越来越沉默。

关在牢里这一个月,他仿佛与这个时代产生了脱节,不知何去何从。

就在这时,刚刚那个大哭下属停止了哭泣,问道:“大人,你接下来准备做什么?还要做锦衣卫吗?”

又有其他人接话道:“大人,反正我们是不准备再做了,现在日子过的挺好,家里老婆孩子都有饭吃......”

闻言,邹俊远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既然大家过的都挺好,这个锦衣卫不做也罢.......”

说实话,登州府这个百户所本就不该设立的,锦衣卫作为暗卫,在地方政府是不能出现在明面上的。

由于登州府地处敏感地区,朝廷为了震慑一些人,不得不设立了这个百户所。

因此百户所里的人本就不多,大多数还都是本地人,只有他一人是外地人。

在登州任职时间长了,为了方便照顾家人,他便把妻子孩子接到了登州。

听到邹俊远的回答,那人说道:“大人,现在龙国人在电视上说了,以后大明都会纳入他们的管辖范围内,做锦衣卫肯定没有前途,你不如也早点撤了,跟我们一样学点什么东西,好养家糊口......”

“你这话说的......大人武艺那么好,肯定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学我们.......”

“可是现在龙国人不需要武艺高的人啊,你看他们的火铳.....”

“那也不一样,大人识文断字,武艺又高,在龙国人这边肯定大有作为......”

........

说着,这二人趁着酒劲便吵了起来,为了邹俊远的前途吵了起来。

听着这二人的争吵,他不难听出其中的深意。

现在连大明的锦衣卫都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希望,更何况是百姓。

不只是不希望大明朝廷反攻回来,甚至是希望龙国人直接代替朝廷来管理天下。

这才多长时间啊,龙国人就能如此得民心,大大出乎了邹俊远的预料。

这时,他想起了滨江夜市上的电视。

刚开始,他也觉得没什么,都是对方拿来糊弄老百姓的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想来看看,这一切都是龙国人提前做的布置啊。

让登莱百姓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龙国人的存在,没有任何抵抗,兵不血刃的占领登莱两地。

如果他们也在朝堂之上也做了如此布置,那么大明.......

不敢再深想下去,邹俊远深深叹了一口气,在酒醉饭饱后,结束了今天的小聚。

回家后的第三天,邹俊远便告别了妻子,前往龙国军队那边寻求入伍机会。

不为别的,就为了看看朝堂那些蝇营狗苟之辈是如何下台的。

他在登州府待了七年多,一直兢兢业业,仍然看不到任何提拔的希望,甚至是连养家糊口的俸禄都发不下来。

来到征兵处,邹俊远看到有几人在稀稀拉拉的排着队,人明显不是很多。

按理说龙国人士兵的待遇非常好,来当兵人为什么这么少呢?

主要还是受这个时代思想的限制,有句话这么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在明末这个时期,卫所兵日子过的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并且是一人当兵,子孙后代都是兵。

自己受苦不说,还要连累子孙后代,这是大部分人不愿意看到的。

针对这个问题,军事组那边也在挠头。

说实话委员会的宣传,一直偏向民政方面,对于军事的宣传基本为零。

刚开始主要是考虑怕百姓闻兵色变,影响委员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现在情况不同了,登莱地区已经完全稳定下来,不用再担心上述问题。

在加上南洋开发已经提上了日程,而倭国那边穿越名额增加有限,导致兵力严重短缺。

军事组不得不面对如此重要问题,于是便要求宣传组那边开始着手军队方面的宣传。

由于宣传时日尚短,影响力不大,前来应征的人不多,这就导致了邹俊远看到的情况。

当他递上自己申请表后,工作人员看了一眼,好心提醒道:“邹先生,你的年龄有些大了,并且还有家室,通过审核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军事组征兵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随便一个人来就能进的。

这个要求放在现代来说是十分宽松的,但在明末这个时期,却显的有点高了。

就比如年龄要求十五到二十五岁之间,有一定文化基础。

这个要求已经断绝了大部分人想要参军的念头。

而邹俊远已经三十一岁,年龄远远超过了征兵要求。

听到这个回答,邹俊远有些失落,但他突然想到,离开牢里时,那个招抚他的军官说的话:“如果想当兵,可以去任意一个征兵处,提他的名字。”

于是他赶紧报上了那个军官的名字,

“孙国富,是那人让我来的!”

听到对方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工作人员连忙打电话向军事组确认。

在确认有这回事后,工作人员便通过了他的这份申请。

接下来,邹俊远连同其他几个通过审核的人,便被军队拉到军营,进行军事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