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温带着史敬忠,到戏水驿东十余里,老狐狸派官吏劝他说:“等到达温汤,想要自首就晚勒。”距离温泉十馀里,史敬忠要来纸笔,在桑树下全部招供。等见到杨慎矜,史敬忠证明有此事,杨慎矜被迫全部承认,以求减罪。
杨慎矜平素就鄙视李林甫和王鉷的为人。自知要满门抄斩,在牢狱里,割破手指,写下百字血书,直到晕厥过去。原指望牢头代为转交杨国忠,并呈递皇帝,可惜血书被截留。
杨国忠找到杨贵妃,让她抓紧想法子,营救杨慎矜。任凭杨贵妃哭哭啼啼,仍然不能改变谶书案的结局,也不能阻止弘农郡杨门走向衰落的下场。
二十五日,皇帝下诏,隋公后人,杨慎矜、杨慎馀、杨慎名,三兄弟并赐自尽;史敬忠判决重杖一百下;鲜于贲、范滔都判决重杖,流放到边远州郡;杨慎矜外甥前通事舍人辛景凑,判决杖打发配流放。义阳郡司马、嗣虢王李巨,与史敬忠相识,解除官职在南宾郡安置;太府少卿张瑄,判决杖打六十,长期流放岭南临封郡,最后也死在流放地。杨慎矜兄弟并史敬忠的庄宅,都被朝廷没收,男女家属发配流放岭南诸郡;其张瑄、万俟承晖、鲜于贲等多达十余个家族的家人,也照此发配流放,由所在地方官押解,亲属不得在京为官。
可惜,这一场冤案,让弘农郡杨门死掉数十个高段长老,损失惨重。杨国忠靠着杨贵妃受宠,才得以保全。
杨国忠望着天边的血色残阳:“李林甫,我一定会除掉你!” 谶书案后,杨国忠与李林甫分道扬镳,但表面上,却处处颂扬李林甫,拍他的马屁。
杨贵妃坚称,谶书案证据不足,杨门有冤屈,想要为杨家翻案。轩辕勃听她喋喋不休,更加不快。两人再次吵架。
不久,杨贵妃因为决意替杨慎矜翻案,信任破坏,自请出宫,给武宗施加压力。她原本只是说说而已,未料武宗立即命太监,将杨贵妃遣归宅邸。杨国忠也被皇帝冷落。
杨国忠顿时慌张,倘或贵妃失宠,杨家很快就会被再次揭发,自己也难免身首异处。以目前武宗的势力,杨家被牢牢监控,很难起事。
他茶饭不思,找不到法子。经他这麽一分析,杨贵妃也深感危机。伴君伴虎,天威难测。昨日还是山盟海誓,今朝就是刀兵相逼。
杨国忠召集太极门三大骨干密谋。有的赞成起事,有的认为下毒更保险。杨国忠反复权衡,打算毒杀皇帝,另立新君。但是下毒,需要贿赂宫中太监,难免走漏风声。他便征求妹妹的意见。
杨贵妃闻言大惊,劝说:“万万不可!你不是有熊氏的对手。如若起事,全家必然连带遭殃。下毒,也毫无把握。”
“难道束手就擒,等死不成?就算不谋反,咱们的身份和地位,也有谋反的风险。只要有小人说一句话,陛下焉能饶过咱们?”
“玉环不信陛下无情。倘若三个月,仍不迎接妹妹回宫。妹妹就不反对你起事。”
“三个月的时光,太可怕勒。万一风吹草动,立马人头落地。”
在恐慌不安中,过去满满一个月。宫里边没来迎接贵妃。杨玉环整日以泪洗面,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杨国忠头发也白了,整日说着痴话:“我要死了,全家都要死绝勒。再这样下去,不被杀头,也要发疯。”
密室修练之时,武宗自感劫压骤然增加。难道杨慎矜案有冤情?杨门势力太大,即便真的有冤情,也无法平反勒。
轩辕勃看到自己题在扇面的字迹:平生最恨是昏君,摘得头颅祭苍生。如今,朕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
天宝八年,咸宁太守赵奉章,揭发李林甫罪状二十余条。结果罪状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晓,命御史台将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毙。
李林甫的儿子李岫,担任将作监,见父亲权势熏天,担心盈满为患,忧虑不已。有一次,随父游览新修的私家园林。看到老年役夫拉着一辆装满碎石的重车走过。役夫不小心摔倒,磕破了脚,爬起来,血迹斑斑地推车继续前进。
李林甫捻徐叹息说:“如此大年纪,还干重活,命苦啊!”
李岫趁机跪倒在膝前,哭着对父亲道:“父亲大人久居相位,树敌甚多,以致前途满是荆棘。一旦祸事临头,想跟他一样,恐怕都不能够。”
李林甫愁然不乐,叹道:“形势依然大好,主上信任爹爹,吾儿何必多虑?”
李林甫早年担任国子司业,曾大力整顿国子监制度。他当上宰相后,每次见到监生,仍常提起自己在国子监任职时的旧事。
监生为迎合宰相,在国子监都堂前为他树碑。设奠祭先圣之时,百官云集国子监。李林甫见到石碑就询问来历。国子监祭酒班景倩据实相告。
老狐狸想到李岫之言,盈满则亏,故作姿态,声色俱厉道:“李林甫有甚麽功劳,让人为老夫立碑,这是谁提议的?”
监生吓得连夜凿平碑上文字,将石碑扔到南廓门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宝十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他不仅是唐门的九大长老之一,更是李家的代表人物。他代表的就是李唐联盟。自从李林甫担任宰相,唐门牢牢掌控唐国的政治。
“世人或许骂朕是昏君,可谁能知道背后的故事。”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揽朝政,蒙蔽皇帝耳目。他曾召集谏官,对他们说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甚麽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
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
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向皇帝建议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以巩固自己的相权。他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番人。番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
武宗深以为然,便采纳他的建议。李林甫重用番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族裔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慕容山得以长期控制冀北,为日后燕国铁骑南侵埋下了隐患。
武宗的策略,让许多龙族将领丧失晋升机会,王焊与刑縡尤为不满。他们不敢痛恨皇帝,但对奸相李林甫咬牙切齿。
轩辕勃派出攻心团队,去东瀛扶桑国搞策反。唐国暗中扶持菊斋家族,打击幕府势力,并给大难雄夫很多的金钱和人力物力的资助。他相信今日的投入,必然在来日会有产出。武宗相信大难雄夫的强大实力!他完全有资格取得菊尊权杖。“大难雄夫从来没有让寡人失望过。”
半年后,东瀛的捷报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