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破格提拔由商入仕的张九龄,看重他的德行才干,更希望他能凭着人格魅力,将朝中大臣凝聚起来。张九龄不负众望,在做宰相之后,也像武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还将姚崇信任的严挺之,提拔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
同时,对于武宗的过错,张九龄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武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轩辕勃走进密室,盘膝修练,静心涤念,却迟迟不能平静。后宫妃嫔娇美的面容,在脑海里,反复缠绕。闭关修练从来没有超过五日。下次闭关后,又要从头修练小周天与大周天,痛苦难熬,却无法天人合一。他对突破十段,几乎丧失信心。“不破私欲,便不能成就大道。为了长生,必须下决心,灭绝杂念!为了摆脱轮回之苦,即便挥刀自宫,也在所不惜。”
轩辕勃走出密室,太监们已经在外面跪候。回到宫殿,奴才们将美酒佳肴奉上。武宗美美地享受丰盛晚宴。他仰望仙界,却又留恋尘俗。边令诚报告说:“内府账本所剩钱帛不多了,陛下要赶紧想法子。”
武宗手头拮据,陷入困窘,就找来中书令张九龄,想向国库借点钱补贴后宫花销。身为皇帝,后宫妃嫔众多,每个月的脂粉钱都是不小的数目。轩辕勃仅有一百二十个妃嫔,属于帝王的标准配置,比起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妃嫔数量真不算多。
宰相认为,国库和府库原是两本帐。国库没有必要为皇帝的个人花费支付钱帛。当初提拔张九龄为宰相,他便跟轩辕勃,立下了规则。
“陛下,要是钱不够使,大可辞退宫中的仆妇和太监。自开元中期,陛下以没有龙子为借口,日益充实后宫。如今后宫虽然充实,陛下仍旧没有龙子。妃嫔众多完全是多余,不必要养那麽多后妃。从国库里挪借。朝廷年年开战,边防开支很大,举国还有数亿张口,请恕张九龄恕难从命。”张九龄说得义正词严。
每当私欲不能满足时,轩辕勃便想起李林甫的好处来。于是召御史中丞李林甫,商议钱帛之事。
李林甫阴笑问道:“张九龄如此不识抬举,陛下何不杀掉他?”
“朕是修道之人,以天道为最高宗旨,决不乱杀无辜。践踏天道,也会毁灭自己升仙的可能,甚至导致反噬。”
“陛下的意思是肃贪?”
“肃贪自然必不可少。但眼下是要解决睿宗的子孙问题。朕听说李隆基很有钱,他那几个儿子,都有非凡的武魂技能。当初,照顾李家利益,给李隆基三个儿子都封王。可他们心怀怨忿,在背后图谋不轨。”
李林甫非常惊讶,皇帝终于要对临淄王动手。“李瑛等犯了甚麽事?”
“这些都是揭发李瑛,李瑶和李琚的材料。御史大人自己看看罢!”
李林甫一看,便知是张说的亲信揭发,心道:“好毒辣的阴谋!无非是先搞垮李隆基,然后再搞倒李林甫。说到底,连皇帝也对李家宗族不信任呐。”
“微臣愿意调查清楚,再向陛下禀报。”
“李家宗族的事儿,都交给爱卿啦。出了事故,惟你是问!”
不久,李隆基的长子李瑛、次子李瑶、李琚,皆因轩辕氏篡位,而心怀怨忿,酒后再次失言,被李林甫密告皇帝。
御史中丞李林甫本是墙头草,在轩辕勃登基后,为了保命,向皇帝效忠,并监视李隆基父子。有熊氏为了显示对李家恩宠,以宽容的胸怀,留着老奸巨猾的李林甫。
武宗得知李瑛等心怀怨忿,不禁大怒,与宰相商议,欲以谋反之罪,处死李隆基父子。张九龄极力劝阻,表示不敢奉诏执行。
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李瑛酒后失言,对皇帝大不敬,理应交付刑部,议罪处死,何必与庸臣张九龄等商议。”
武宗闻言大悦,就把李林甫招来,跟他商量除掉李隆基父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朕等待临淄王犯错已经很久,可李隆基一直没有勇气叛逆。他的三个儿子,精明强悍,心怀怨毒,来日必会谋逆。朕有意赐死,又怕违反天道,李中丞可有法子?”
李林甫为皇帝出主意,“下诏赐死,反而承受非议,莫如让李隆基承担恶名。”
有熊氏看着像狗一样摇尾乞怜的李林甫,不免大笑,拍掌称善。武宗对自嘎驾驭群臣的帝王权术十分满意。当初,轩辕杰等都建议处死李隆基和李林甫等李家皇嗣以绝后患。皇帝没有同意,为了稳定政局,照顾太平公主的感受,有熊氏听取宋璟张九龄施行仁政的策略。
李林甫来看望临淄王,告知李瑛等酒后失言,皇帝震怒,欲动屠刀。李隆基紧张不安,请教保命策略。李林甫就说:“你们父子对皇帝威胁太大,就算王爷很忠诚,你那三个虎子未必忠诚。要让皇帝放心,不妨丢卒保帅,弃子保命。”
李隆基呆呆说道:“犬子说两句牢骚话,就是死罪麽?”
李林甫从袖子里,将密旨拿出,“王爷看看罢。与其逼着皇帝赐死,不如由你出手,向皇帝效忠。”
李隆基动用家法,囚禁李瑛等三子,亲自斩杀,并去宫中,向皇帝请罪。“微臣教子无方,请皇帝责罚。”
许多李唐老臣,也都为临淄王说情。有熊氏端坐宝座,俯视李隆基道:“看在瞾君大帝提拔之恩,朕就宽宥临淄王一次。”
武宗在酒宴时,心血来潮,给临淄王加封一千五百户,赞其忠诚,又给李中丞许多赏赐。群臣无不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