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远航落幕(1 / 2)

1665年初夏,马六甲海峡。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正在肆虐。暴雨中,"双子星"号在巨浪中破浪前行。这艘由李修然设计、历经二十五年远航的旗舰,见证了太多历史的转折。

"稳住舵!"大副马丁·冈萨雷斯对着狂风大喊。二十五年过去,当年那个跟随李修然学习航海的年轻人,如今已是远东航线上最受尊敬的领航员。他的鬓角已经斑白,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甲板上,一支混合着东西方水手的队伍正在紧张工作。这是新时代的缩影——来自不同国家的水手们默契配合,使用着李修然改良的航海技术。

"大副!"了望手突然高呼,"东南方向有异常天象!"

透过雨幕,人们看到一道奇异的光芒划破天际。那光芒的轨迹,与李修然最后一次出现时何其相似。

"先生......"马丁握紧了船舵,回忆起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时,李修然说要去寻找一处神秘的海湾,之后就再没有回来。

风暴渐渐平息,海面重归平静。马丁站在船尾,翻开那本厚重的航海日志。过去二十五年,这本日志记录了太多历史性的时刻: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被迫退出;英国完成光荣革命,开创君主立宪制度;法国路易十四建立起欧洲最强大的海军;西班牙帝国虽然式微,却在卡洛琳娜的影响下完成了内部改革......

"大副,"一个年轻的华人水手走来递上一份电报,"福宁书院发来消息,说发现了新的航线。"

马丁接过电报,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个年轻人是张明远的学生,而那条新航线正是按照李修然留下的方法发现的。

电报中还提到,卡洛琳娜在西班牙设立的航海学院已经开始采用新式望远镜。那是根据李修然的设计图纸改良的产品,能在夜间精确观测星象。

"二十五年......"马丁靠在船舷上,目光投向远方。他想起了1648年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当英国内战爆发时,李修然预见了局势的走向,派出商船队协助将查理一世的王后送往安全地带。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决定影响深远。

"那时候,谁能想到英国会有今天的变化?"马丁自语道。经过光荣革命,英国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海上力量也日渐强大。但与历史不同的是,在李修然的影响下,英国与东方的贸易采取了更开放的政策。

船舱里传来阵阵笑声。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水手正在交流航海心得。这种场景在二十五年前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不同国家的水手相遇,往往意味着对抗和流血。

"先生最擅长的,就是化解对立。"马丁回忆起李修然常说的话:海洋不该是分裂的源头,而应该是联系的纽带。

傍晚时分,"双子星"号驶入巴达维亚港。这座曾经由荷兰人独占的港口,如今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港口中央矗立着一座新建的灯塔,那是按照李修然的设计建造的,被称为"双子之眼"。

"看,那是新式商务署。"马丁指着港口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对年轻水手们说。建筑正面镌刻着多国文字,象征着各方共同参与的贸易新秩序。

一个来自阿拉伯的商人迎了上来:"马丁大副!欢迎回来。这次我们要向您请教一个难题。"

原来,几艘来自不同国家的商船在南海发生了航道纠纷。按照传统,这种情况往往会演变成武力冲突。但在李修然建立的海事仲裁制度下,各方选择了和平协商。

"让我看看。"马丁接过文书,发现这起纠纷涉及到李修然二十年前预见的一个问题:随着贸易规模扩大,传统航道已经不敷使用。

"把各方代表请到议事厅,"他说,"我记得先生留下了一份关于多重航道规划的方案。"

议事厅里,来自各国的代表围坐在一张圆形会议桌旁。这种会议形式是李修然首创的,强调各方平等对话。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海图,那是李修然亲手绘制的"双子海图"复制品,上面标注着数十条主要航线。

"诸位请看,"马丁指着海图说,"先生在设计这些航线时,就考虑到了今天的情况。他提出了'分时分级'的概念——根据船只大小和货物种类,在不同时段使用不同航道。"

会议结束后,马丁来到了港口的另一处重要建筑——东西文化交流馆。这座建筑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正如它的功能一样:连接不同的文明。

大厅里,一群来自各国的学者正在观看一场特别的展览。展品是一套航海仪器的演变史:从最早的六分仪到改良后的天文定位仪,每一件都凝聚着李修然的智慧。

"这个设计太超前了,"一位英国学者赞叹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十年前就有人想到了这种测量方法。"

"是的,"一旁的中国学者补充道,"李先生总说,科技的进步要建立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看这个六分仪,就融合了阿拉伯的测量理论和中国的指南针原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