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金陵新政(2 / 2)

"陛下请看,"李修然指向江面,"那艘新式战船就是按照改良图纸打造的。航速提高三成,火力更是翻倍。"

午夜,御书房。朱聿键正在审阅一份特殊的人事安排。

"这份名单,"他指着文件说,"新任命的六位阁臣中,有三位是降而复归的大臣。会不会引起非议?"

李修然解释:"正因为他们有过教训,所以更懂得珍惜机会。况且,这些人都经过评议院严格考核。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真才实学。"

"比如这位吴大人,"他继续道,"虽然曾经投降,但他在河工方面的才能举世无双。现在长江水患频发,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一个月后,南京城内。

"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立国之本。"李修然带着朱聿键微服私访。

街边的粥铺里,一位老者正在讲述:"自从新政以来,赋税轻了,工坊多了,连我这把老骨头都找到了活计。"

"陛下看,"李修然指着热闹的街市,"这才是真正的国力所在。"

朱聿键点头:"朕明白了。所谓新政,归根结底是为了百姓。"

秋日,李修然在夫子庙讲学。台下既有传统儒生,也有新入仕的实务人才。

"何谓道?"他问道,"道不是固守不变的教条,而是随时而变的真理。我们今日的改革,正是践行'与时俱进'的古训。"

一位老学究提问:"先生所言极是。但如何在变革中不失其本?"

李修然笑答:"就像这条秦淮河,千年流淌,水性永恒,但每时每刻的河水都在更新。这就是变与不变的真谛。"

一年后,朱聿键在御笔亲书的诏书中写道:

"新政推行以来,朝野同心,内外交泰。此非朕之功,实乃众志所归。今后,当继续秉承革新之志,行变通之道,创盛世之基。"

李修然看着这份诏书,想起了那些激烈的争辩、艰难的抉择,以及最终的柳暗花明。他在日记中写道: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南明的中兴之路,或许就是要在守与变、新与旧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一场改革,更是一场文明的自我更新。"

南京皇宫,一座偏僻的花园凉亭内。

月光如水,照在三个人的身上。

"今夜请二位陛下来,是想讲一个旧事,"李修然沏了一壶茶,"关于正统年间的那场夺门之变。"

崇祯帝和朱聿键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不安。

景泰帝夺取政权后,囚禁了被鞑靼人释放的英宗。表面上看,他是为了稳定朝局。但实际上..."

李修然缓缓讲述着那段历史:

- 英宗被软禁在南宫

- 朝臣分成两派相互倾轧

- 景泰帝在位期间战战兢兢

- 英宗复辟后的疯狂报复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他问道,"整个大明元气大伤,文官集团分崩离析,为后来的党争埋下祸根。"

"这..."朱聿键握紧了茶杯。作为新君,他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局面。

崇祯帝则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这些日子的患得患失,不由得冷汗直流。

"其实,"李修然继续道,"比夺门之变更可怕的是土木堡之变后的朝局。景泰帝和英宗,原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却因为权力而反目。"

"李先生为何要讲这些?"崇祯帝突然问道。

"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李修然直视两人,"现在的局势,何尝不是一面镜子?"

朱聿键霍然起身:"先生是担心..."

"是的,"李修然叹道,"我担心历史重演。虽然现在看似平静,但暗流汹涌。朝中已经有人在挑拨两位的关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修然从怀中取出几份密折:"这些奏折,或暗示崇祯陛下重握大权,或建议朱聿键殿下防范旧主。如果任由这种倾轧发展下去..."

两位帝王同时变色。

"最可怕的是,"李修然补充道,"一旦君臣关系出现裂痕,敌人就会趁虚而入。当年景泰帝和英宗的争斗,最终受益的是谁?是蒙古人!"

"那依先生之见,应当如何?"朱聿键诚恳地问。

李修然转向崇祯帝:"陛下,您经历过亡国之痛,最明白权力斗争的代价。而今天下初定,正需要君臣同心。"

又对朱聿键说:"殿下年轻有为,但也要记住: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和谐的君臣关系,任何改革都是空中楼阁。"

夜深了,月光更亮。

两位帝王似乎都经历了一场心灵洗礼。

"朕明白了,"崇祯帝率先开口,"为了大明,为了天下苍生,君臣之间岂能重蹈覆辙?"

朱聿键恭敬地说:"叔父所言极是。侄儿一直视您为师,求教还来不及,又怎会生出二心?"

李修然趁热打铁:"既然两位都有此觉悟,不如我们立下一个制度,以防后患。"

他提出了"双重朝议"制度:

- 太上皇和天子共同参与重大决策

- 设立特别机构协调两宫关系

- 严惩挑拨离间之徒

- 定期举行君臣家宴,增进感情

这次深夜密谈,成为南明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此后,崇祯帝和朱聿键的关系日益亲密。朝野上下看到两位君主同心协力,也都放下了疑虑。

李修然在日记中写道:

"历史给我们最宝贵的,不是成功的经验,而是失败的教训。今夜的谈话,让两位帝王都看到了权力斗争的可怕后果。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大的价值。"

多年后,史官们回顾这段历史,都认为南明能够中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次密谈带来的君臣和谐。

正如李修然后来所说:"真正的历史智慧,不在于重复成功,而在于避免失败。南明的两位帝王能够跳出历史的怪圈,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