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直接的体现,便是出现大批新国人,主动申请迁往江水以南。
在这些新国人当中,有不少以前各诸侯国的卿士贵族。
他们不仅被综合性农场的模式所吸引,同时还想着避开朝堂权势中心,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安安稳稳。
往后以综合性农场为家族根基,子孙后代再不济,也不用担心会被饿死。
更为关键之处,江水以南的气候更加温暖,降雨量远超北方,基本上不用担心旱灾与雪灾,只需做好防洪防涝的设施即可。
似乎是在此思潮影响下,越来越多上年纪的新国人,将现有的农庄草场留给年长子嗣,自己则选择携带最年幼的子嗣,迁往江水以南,租用综合性农场,作为家族的后盾。
随着前往江水以南的人不断增多,江水南岸的郡县,陆续进入综合性农场建设高峰期。
姬宫湦眼见如此,深知综合性农场的吸引力。
根据其他郡县的四季气候、地形地貌与开垦进度等方面的情况,姬宫湦决定将综合性农场进一步推广。
巴蜀之地很早便被姬宫湦收入版图,然而开垦的速度却不尽人意。
从表面上看,巴蜀遗民的耕种方式和生活习性,与华夏中原迥然不同,所以导致农庄模式很难得到快速普及。
即便很多地方已经将农庄修筑完成,却依旧按照以往的耕种方式,只是简单的刀耕火种,并反过来嘲笑深耕细作的人。
受这种风气影响,巴蜀之地的农庄大多徒有其表。
考虑到巴蜀之地的发展潜力,为尽快复刻前世鼎鼎有名的天府之国,姬宫湦决定在巴蜀之地全面推行综合性农场。
一方面,鼓励巴蜀遗民迁往其他郡县,尤其是关中与中原等富庶腹地。
另一方面,鼓励关中与中原等郡县的新国人,迁往巴蜀之地,租用综合性农场。
彼此交错,进而加速融合。
至于综合性农场的具体设定,则直接沿用江水以南所有细则。
除巴蜀之地外,姬宫湦索性将太行以北、岱山以东、东海沿岸、淮河流域等郡县,也悉数纳入其中,全面推行综合性农场。
最终,仅剩关中、汉中、陇西、北域与中原等核心腹地,还继续保持原有的农庄与草场。
在如此大规模的调整下,大周帝国的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平衡。
从原来的腹地稠密周边空旷,变成腹地密集周边稀薄,最后是腹地人口分布趋于正常,周边人口分布逐渐增多。
而且在无形之中,推动新生儿的进一步增长。
……
西南方向,玄甲军持续收服百濮部落,并同步推行综合性农场。
姬宫湦根据前世史书,在百濮之地正式设立黔中郡。
与此同时,玄甲军暂停收服三苗部落,改为继续往西南方向深入探索,行动目标为前世云南。
即便西周末年的云南,境内绝大部分为原始雨林,而且瘴气异常浓郁,野兽四处出没,姬宫湦依旧要将其纳入大周帝国疆土。
从个人情感方面,保留前世记忆的姬宫湦,不仅不允许华夏疆土有所残缺,更要弥补前世华夏疆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