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南北边患(2 / 2)

“瞎猫碰上死耗子!”朱元璋琢磨了一下,嘴角不由得上翘。

“可是,”朱标话锋一转,整个人也突然严肃起来,“父皇所说的海患问题,确实给沿海百姓带来无尽苦难。然而,这些匪寇与北边的元人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如何不同?你且说说看。”

“就目前而言,北边的元人,曾经入主中原,为华夏正统,如今元主逃亡和林,但整个北元朝廷的组织架构还在,制度约束还在。元主的意图在于恢复旧时的荣光,所以他们与我大明为敌,可视为两国或者两朝的对立。元骑袭扰边境,掠夺人口,纵有杀戮,但仍有所节制,因为他们不想失去民心,不想失去重回中原的希望。所以,我军与元人的对抗,主要是正规军交锋。而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只要愿意归降的,无论官民我们都接受。同时,北边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宜于耕种的土地不多,百姓居住分散,不利于团结对敌,而中原腹地由于战乱人口锐减,急需补充,所以魏国公、宋国公等将领才多次请求内迁边民。”

“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儿。”

“相比之下,沿海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沿海各省,特别是东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我大明的粮仓银库,是立国的根本,根本不可能为了区区海寇而舍弃,必须着眼于战、立足于战,决胜于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海寇与元人不同,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制度约束,没有奋斗目标,单纯是为了生存而劫掠、杀戮。所以,他们针对的目标肯定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反倒是不敢与我军正面交锋。对于这样的一群恶徒,儿臣以为,怀柔、羁縻之策是行不通的,唯有四个字——杀一儆百。抓到一个杀一个,抓到两个杀一双,要让他们意识到与大明为敌只有死路一条,想到要与大明为敌就瑟瑟发抖。”说到这里,朱标不由得有些激动,原因不言而喻,他对倭国完全没有任何好感。尽管这些海寇,不全都是倭人,还有一部分华人海盗,但就凭他们烧杀抢掠这一条,也是死有余辜。

“这是不是......”朱元璋没有想到朱标会这么狠心,还以为他会有什么阳谋阴谋。

小主,

“有失天朝风范?”朱标也顾不上礼数,接上朱元璋的话茬。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后点了点头。

“与人为善,大明当然以礼相待。但儿臣还是那句话,对付有些人,光靠仁义是不够的,一定要手持利刃,他才会把你的仁义当回事儿。”朱标斩钉截铁地说,“不杀一儆百,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告慰那些无辜枉死的百姓。”

“好吧。不过,这些都是亡命之徒,你这个法子未必能有多大效果。之前,咱也不是砍过脑袋,现在还不是一样。”朱元璋说出了他的担忧。

“父皇所言甚是。这些人干的都是杀人抢劫的勾当,只要利益足够大,他们一定会铤而走险。所以,要彻底解决海患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聚而歼之,消灭这些匪寇中的大多数或者说实力较强的几股,剩下的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其二,断其兵源,就是阻止更多的人成为海寇。根据俘虏的海寇情况来看,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倭国的溃兵、流浪武士,另一部分则是盘踞在沿海一带的海盗,例如方国珍残部。对于倭寇,敕书倭国国王,要求他管理好国人,并配合我军夹击剿灭之。对于海盗,则要求沿海地方官员善为施政。否则官逼民反,下海为寇,祸患不绝。真心改邪归正的,朝廷也愿意招安,这一条只针对华人海盗。”

朱元璋闻言点点头:“这还差不多,眼光还算长远。”

鲁文依葫芦画瓢,从目镜一端一边看,一边调整木质镜筒,拉长拉短。很快,他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慢慢地调整,终于发出一声惊呼:“怎么离得这么近!”

他放下望远镜,确认了远处举着字的内侍并没有移动,然后再次拿起望远镜看,还是一样的效果。

“真是太神奇了!殿下的奇思妙想,让臣无比钦佩!”鲁文双手捧还望远镜,躬着身子对朱标说。

朱标笑着接过望远镜,拿在手中朝远处望去,说:“这还多亏了鲁卿的帮忙。”

“为殿下分忧是臣的本分。臣告退!”鲁文又施一礼,转身离开。

“ 是时候去显摆一下了!”朱标小声地说了一句。转而吩咐秦顺:“去书房,笔墨伺候!”

半个小时后,朱标带着秦顺和马忠二人,从春和宫出发,去往乾清宫。

吩咐秦顺二人候在殿外,朱标刚踏进殿门,就听到了便宜老爹的大嗓门:“真是岂有此理!”

朱标快走两步到龙书案前,看到地上扔着几本奏折,内侍官王祈年匍匐在地,不敢出气!

“儿臣给父皇请安。父皇莫生气,保证龙体要紧!”朱标捡起地上的奏折,躬身施礼。王祈年听到太子的声音,心中大定,救星来了!

“真是处处不让人省心。这些个倭夷、海寇,四处烧杀抢掠,裹挟民众,无恶不作。沿海州县苦不堪言,各卫所虽说捕获了一些人员和船只,但还是不济事!这不,又有好几处州县上报匪患!”朱元璋气呼呼地说。

朱标不用看奏折也知道怎么回事儿,说道:“大明地域辽阔,海疆绵延,不可能全面防御,只能在军事要地驻兵、备防。那些贼寇则是以船为家,漂泊海上,随时登岸,抢完就跑,让我们防不胜防。而且,大海之上,万里波涛,水师想要找到他们,难如登天,况且无数大小海岛也为他们提供了藏身之所。”

“照你这么说,我们就只能被动挨打,看着老百姓遭殃!不行,决不能就这么算了。更何况,占城国遣使来奏,剿灭匪寇张汝厚、林福、吴第四等人,缴获海船二十艘、苏木七万斤!你说说,区区小国,尚能如此,咱的脸皮儿往哪儿搁!”朱元璋说着话,又扔出来一份奏折。

“原来症结在这里啊,被小弟打脸了。”朱标心中暗笑,看了看仍旧跪在地上的王祈年。朱元璋立马会意,让王祈年退到殿外去,后者如蒙大赦,急急溜了。

“父皇莫气。不知道该说是张汝厚这只死耗子太倒霉,还是占城国这只瞎猫运气太好,反正是撞上了。不过,这种事,占城国八辈子也不见得碰上一回,暂且让他们得意去吧。”朱标玩笑道。

“瞎猫碰上死耗子!”朱元璋琢磨了一下,嘴角不由得上翘。

“可是,”朱标话锋一转,整个人也突然严肃起来,“父皇所说的海患问题,确实给沿海百姓带来无尽苦难。然而,这些匪寇与北边的元人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如何不同?你且说说看。”

“就目前而言,北边的元人,曾经入主中原,为华夏正统,如今元主逃亡和林,但整个北元朝廷的组织架构还在,制度约束还在。元主的意图在于恢复旧时的荣光,所以他们与我大明为敌,可视为两国或者两朝的对立。元骑袭扰边境,掠夺人口,纵有杀戮,但仍有所节制,因为他们不想失去民心,不想失去重回中原的希望。所以,我军与元人的对抗,主要是正规军交锋。而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只要愿意归降的,无论官民我们都接受。同时,北边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宜于耕种的土地不多,百姓居住分散,不利于团结对敌,而中原腹地由于战乱人口锐减,急需补充,所以魏国公、宋国公等将领才多次请求内迁边民。”

“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儿。”

“相比之下,沿海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沿海各省,特别是东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我大明的粮仓银库,是立国的根本,根本不可能为了区区海寇而舍弃,必须着眼于战、立足于战,决胜于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海寇与元人不同,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制度约束,没有奋斗目标,单纯是为了生存而劫掠、杀戮。所以,他们针对的目标肯定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反倒是不敢与我军正面交锋。对于这样的一群恶徒,儿臣以为,怀柔、羁縻之策是行不通的,唯有四个字——杀一儆百。抓到一个杀一个,抓到两个杀一双,要让他们意识到与大明为敌只有死路一条,想到要与大明为敌就瑟瑟发抖。”说到这里,朱标不由得有些激动,原因不言而喻,他对倭国完全没有任何好感。尽管这些海寇,不全都是倭人,还有一部分华人海盗,但就凭他们烧杀抢掠这一条,也是死有余辜。

“这是不是......”朱元璋没有想到朱标会这么狠心,还以为他会有什么阳谋阴谋。

小主,

“有失天朝风范?”朱标也顾不上礼数,接上朱元璋的话茬。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后点了点头。

“与人为善,大明当然以礼相待。但儿臣还是那句话,对付有些人,光靠仁义是不够的,一定要手持利刃,他才会把你的仁义当回事儿。”朱标斩钉截铁地说,“不杀一儆百,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告慰那些无辜枉死的百姓。”

“好吧。不过,这些都是亡命之徒,你这个法子未必能有多大效果。之前,咱也不是砍过脑袋,现在还不是一样。”朱元璋说出了他的担忧。

“父皇所言甚是。这些人干的都是杀人抢劫的勾当,只要利益足够大,他们一定会铤而走险。所以,要彻底解决海患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聚而歼之,消灭这些匪寇中的大多数或者说实力较强的几股,剩下的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其二,断其兵源,就是阻止更多的人成为海寇。根据俘虏的海寇情况来看,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倭国的溃兵、流浪武士,另一部分则是盘踞在沿海一带的海盗,例如方国珍残部。对于倭寇,敕书倭国国王,要求他管理好国人,并配合我军夹击剿灭之。对于海盗,则要求沿海地方官员善为施政。否则官逼民反,下海为寇,祸患不绝。真心改邪归正的,朝廷也愿意招安,这一条只针对华人海盗。”

朱元璋闻言点点头:“这还差不多,眼光还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