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膳用罢,临濠的大小官员,正式觐见。如今朱标是监国太子,手里有权,官员们怎能不拜见述职。接待一干人等,场面话说了一大堆,勉励他们要教化地方,勤于政务,不可懈怠,辜负圣恩。
二月初一。一大早,丘民和陈世举奏请前往皇陵,朱标也不耽搁,吃了早饭稍事休息就打起仪仗,从南门出了临濠城。
皇陵位于临濠旧城南面约七公里处,是朱元璋父母的坟茔。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只能草席一裹。后来,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依旧没有改变困苦的生活。不甘碌碌的他毅然弃僧从戎,参加了红巾军,最终成就帝业。
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当时朱元璋受封吴王,立即命人修缮父母陵寝。此后,朱元璋不仅自己多次拜谒皇陵,还命朱标、朱樉等人前来祭祀,可见其对亲情的看重。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在临濠兴建中都新城,捎带着把父母的陵寝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但是皇陵的建设没有停,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
洪武十二年,皇陵建成竣工,朱元璋父母的百年之所从平民百姓的坟茔升级为帝王级陵墓。皇陵整体呈回字型,内外各四门,内城四门上皆有殿宇式的明楼,城内有护所、享殿等设施,可以说一般皇帝陵寝有的,它都有。陵前竖立高大的皇陵碑,上刻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之碑’六个大字。
当然了,现在的皇陵还远远没完成,内外城垣尚不见踪迹,只有高大的封土堆,墓碑以及享殿等一些设施。当日,朱标兄弟二人先到了感恩殿,略作休息,更换皮弁服,等候通知。
半个时辰后,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在引导官的带领下,朱标、朱樉直驱陵前享殿,身后跟着临濠府的大小官员,神道两边站立着举旗打幡的皇陵卫军士。
此次出行谒陵,没有内侍官跟随。因此,祭奠仪式中除重要岗位由礼部、太常寺的人担任外,其余小角色都由祖祭署和皇陵卫的人充任。所用祭器,有破旧损坏的,礼部带有新的以供更换,祭品则是由守陵户供给。
皇陵享殿作为陵区内最重要的建筑,规模颇大,为典型单檐庑殿顶,正面阔七间,深三间,位于一米高的汉白玉基座之上。朱标兄弟二人进入殿内,官员只能立于殿外广场。殿内正中供奉朱元璋父母的神位,供桌之上摆着猪牛羊三牲,五谷杂粮、当季的各种蔬果,盘盘碗碗的,满满一桌。供桌再往前,设有两个拜位,相隔大概一米远。
奏乐声响起,礼赞官高唱俯兴跪拜,太常寺少卿陈世举上前诵读翰林院事先拟好的祝文:‘惟我祖宗积德于世,茂子孙于天地之间,今以家为国,建陵于濠,以慰哀思……皇祖考妣,既淳且仁,弗耀其身,克开嗣人。今子孙开枝,家事兴旺,谨用祭告。’
祝文颂毕,再次跪拜。既然是祭祀家祖,朱标觉得还是说点儿心里话,显得亲切。于是,在上香之后心中默念:“爷爷奶奶在上,孙儿来看你们了。虽咱们从没见过面,孙儿厚着脸皮请求保佑,平安百岁,子孙满堂。”
朱标觉得他算是很虔诚了,又和爷爷奶奶说了悄悄话,祖宗应该会保佑的吧。一向重视亲情的朱元璋,先后三次来皇陵祭拜,朱标也已经来过两次了,要不是死的早,还会多来几次。朱棣继位后,也来过四次之多,想来是受了朱元璋的熏陶。
可惜,后嗣之君虽然对皇陵多有修缮,但却没人亲自来过。迁都北京之后,路途遥远,皇帝来一次太麻烦了,一般都是遣官祭拜。要说皇陵太远,来得少还情有可原,可万寿山的陵寝,也不是每个皇帝都去过。
有明一代,只有明宣宗朱瞻基、明世宗朱厚熜以及明神宗朱翊钧三人而已。其余的都是在太庙、奉先殿以及祧庙等处遥祭。皇帝自身不够勤快主要原因,但是出行一次耗费颇多,也是不可忽视客观因素。
着名的《出入警跸图》描绘了万历皇帝拜谒万寿山祖宗陵寝的盛况。仪仗队伍规模浩大,随行人员众多,车驾卤簿,场面十分壮观。排场之大,光从画卷的长度超过二十多米就可见一斑。
“要是能顺利过了洪武二十五年的鬼门关,我一定多来几次,感谢爷爷奶奶的救命之恩。以后真要迁都北平,确实难有机会再来了。”朱标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