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科学技术(1 / 1)

以天朝上国的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能工巧匠之多,用作贸易的东西从来不缺,最有名的例如丝绸、瓷器等。所谓贸易,实则互通有无,朝廷也能从域外得到本来没有的东西,如香料、胡椒、辣椒以番茄等等。长期的贸易顺差,可以积攒大量的财富,赚世界的银子,完成资本的积累。

可光有钱并不意味着强大,清末的GDP总量高得惊人,但都是农业产值,富而不强,甚至成了待宰的肥羊,列强眼里的肥肉,因此,必须利用资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纵观世界历史,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造就了不少世界强国。

限于十四世纪的客观条件和整体科技水平,只能勉强摸到蒸汽革命的门槛。即便如此,必须努力树立现代科学的观念,建立科学的门类,营造研究的氛围,使得时机成熟的时候,技术革命能够发生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让其依然引领世界,而不是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

众所周知,在华夏灿烂辉煌的文明中,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水平远超世界。朱标回想起前世读的一本书《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其中两幅图形象地对比了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图中以量化的方式,阐述了科学理论、技术、实验以及总量随着时间的发展趋势。华夏文明作为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是连续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只是越到近代,发展越慢,甚至有些停滞。

而西方在经历古希腊、古罗马的科技发展之后,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严重压制了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科技断层。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得到了恢复性的发展,特别是16、17世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很快便超过了华夏文明,并且持续领先。

后世所用的科学体系、知识都是借用西方的近代科学,为何华夏文明拥有深厚的积累,出现了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呢?

四大发明在我国诞生,与华夏文明的大一统特性密切相关,这一特性是我国封建社会区别于欧洲封建领主的重要标志。大一统,在地域上表现为有中央政府管理广阔的疆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时间上也表现为文明的连续性,没有中断。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以及印刷术,都在大一统需求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经历漫长的时间得到普及。我国封建社会以文人儒生作为精英,来管理国家。在记录事件、传递消息以及传播文化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那么造纸术以及印刷术的发明、推广正是这种需求推动的。

类似的,指南针、火药也是在完成统一、对抗外敌以及镇压叛乱的军事需要下应运而生。可以说,这四种发明不同于农业、手工业等与吃穿用行密切相关的技术,他们是为在广阔疆域上组织强大的统一国家服务的。

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长时间维持大一统国家形式的文明唯有华夏,由此产生的高水平的技术是顺理成章。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水利工程,如着名的都江堰,大运河等,只有在大一统国家的强力组织下,才能够完成。

可以说,对维持大一统有利或者必须的技术,譬如交通、通讯、军事技术、历法、土地测量以及体现皇权的建筑技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位于世界的巅峰。再加上封建小农经济的手工业技术,占据了我国古代技术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一统的社会特点,通过国家行为对技术进行干预,打破了古代技术固有的封闭性,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然而这一特点,也使得技术的快速发展只出现在大一统王朝的盛世,一旦王朝崩溃,那么技术体系也随之瓦解。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或者说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这一点在天文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对星星的运动、日食、彗星等等现象的解释都具有政治目的,讨论的是这种现象与在位君王所作所为、与家国社稷社稷的关系,而不是其背后的科学规律。

有时候,为了讨好君上,甚至人为篡改计算预测的结果,或者为计算错误导致的预报不准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君上的善行感动天地。此外,研究这些天文现象的人都有官职在身,所持观点正确与否不是靠实验观察,而是接受最高统治者的裁决。

君上的裁判,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偏向于有利自己统治的一方。获胜的一方加官进爵,所持的观点被奉为真理,而失败者则是被打压甚至丢了性命,他的理论也就变得一文不值,无人问津了。这些都让原本发达的科学陷入了封建礼教的桎梏,无法进步。

另外,从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科学的思维来源于思辨的哲学。我国古代哲学思想高度发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天下正统,作为国家治理者、精英阶层的文人无不浸润其中。

以个人经验进行合理外推,是儒家认识世界的模式,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思维。它的好处在于,科学理论在无神论、实践经验以及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展,相比于西方的神学思想,具有先天的优势,使得科学理论大放异彩。

在日常经验和直观外推能够解释的领域,我国古代的科学理论都有过精彩的论述,比如流星、陨石、化石以及彩虹。然而一旦超出直观外推所能解释的范畴,科学理论就变得含糊不清,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成为了一种自我安慰的诡辩。

举两个例子。其一,着名的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儿从直观感受出发,判断太阳的远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于是求助于当时最具威望的孔子。可是孔子并没有比两个小孩儿更高的认知水平,他无法判断谁对谁错。后人没有去追寻到底谁对谁错,或者说形成相反结论的原因,而是作为伟人孔子的笑料四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