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杨宪之死(1 / 1)

“若在北方推广,必然要将现下收获的土豆和红薯运过去,当做种子。从京师出发,北上千里之遥,所费时日不短,若是存储不当,土豆和红薯都会发芽。一旦其发芽,再食用的话就会中毒,切不可大意。”朱标想到之前忘记叮嘱如何存储,眼下得重视起来了。

“中毒?那该如何存储为好?”朱元璋一听吃了会中毒,立马严肃起来。

“只要记住两点即可,其一,干燥;其二,避光。只要做到上述两点,土豆和红薯就可存储相当长时间,起码过冬没有问题。”朱标给出了解决办法。

“这倒也是挺容易的。比如放在地窖里。”朱元璋一听原来存储方法如此简单,便放心了许多。

“父皇明鉴。京师的土豆和红薯运往北边后,要在那里过冬。以北平的天气而论,眼下已经不太适合种植,要等到明年的春天才行。而中原一带,譬如河南、山东以及京师附近,则可一年种两次,分别为2、3月份和8、9月份。再往南边,例如广东、云南等地,则可在水稻收获之后,再种植,约莫来年2月份就能收获。”朱标顺便说了一下在各地种植的时节,方便以后推广。

“这倒也是因地制宜,很不错。老大,你把关于土豆和红薯推广、存储的事情列个章程,直接交待户部去办,明日咱会下旨让户部有司官员配合你。行了,你先回去吧,晚上一起吃饭,你娘想你了。”

“遵命。父皇操劳国事,要注意休息,儿子告退。”朱标深鞠一躬,退出朱元璋的视线,才转身离开。

晚饭时间,朱标准时到了坤宁宫。马皇后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可口的家常菜,一家三口围坐桌旁,闲聊天。席间,朱标给马皇后说了几种土豆和红薯的吃法,譬如土豆泥、烤红薯,拔丝等等。这些个后世普普通通的菜品,在这个时代成了从宫廷流传出去的御膳。

十日后,工部上呈了一把火绳枪和一把燧发枪以及数十发弹药。这两把枪显然是经过仔细的打磨,枪身空闲处雕龙画凤。朱元璋拿在手上,细细打量,掰掰燧发机括,扣动几下扳机,赞不绝口。在朱标的建议下,于奉天殿前的广场之上,在一群武将面前,举行了一场新旧火器的比赛。

结果可想而知,新式火枪,无论是火绳还是燧发,都比火门枪强太多了。同时,李贤上奏的三叠阵法,也颇受好评,在比赛中也演练了一番,围观的武将都惊讶不已,如此密集的火枪齐射,对面非得被打成筛子不可。

没想到第二日,大都督府要求更换新式火枪的奏疏就摆到了朱元璋的桌案之上。不过,眼下明军百万之众,使用的火门枪少说也得有十万支,这要是全部更换为火绳枪或者燧发枪,以现在的造价,怕是得几百万两银子,更何况,军器局也提供不了这么多货。

显然,朱元璋对这些心知肚明。而这份奏疏,他只当是武将们对于新式火枪给予好评的一种表现形式,看过就罢了,根本没当回事儿。朱标看到抄本,也是无奈地笑笑,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可没有流水线和机械化生产,得慢慢积攒才行。为此,他特意派人去知会沈奇,命其开始生产燧发枪,产量少不要紧,保证质量为要。

洪武三年的夏天发生了一件大事,中书右丞杨宪升迁左丞,仅仅月余便被李善长、胡惟庸等参劾——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终以罪伏诛。中书省左丞正二品大员,可以说是大明建国以来处置的最高级别官员了。杨宪生于1321年,在朱元璋攻克南京后,投奔其麾下,初为幕僚、掌文书,屡次出使陈友谅、张士诚,做事干练,逐渐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那时的朱元璋作为割据一方的义军领袖,对于手底下的兄弟,一方面以诚相待,另一方面也暗中监视,设立了名为检校的特务机构——大名鼎鼎的锦衣卫的前身。杨宪就是其中一员,而且是个领导人物。

杨宪在检校队伍中工作卖力,搞情报是一把好手。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在其地盘上设立浙东行省,以外甥李文忠总管军政民务,派遣杨宪为随从属官监视李文忠。杨宪没有因为李文忠的特殊身份而畏首畏尾,本着情报人员的职业精神,向朱老大汇报了李文忠擅自启用张士诚部降臣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五人参与政务的消息。

朱元璋对此很是在意,对张士诚地盘上的人满是疑心,得此消息立即逮捕五人,屠、孙二人被杀,其余三人充军发配。李文忠为此也受到了责备,心中对爱打小报告的杨宪没什么好感。洪武元年,朱元璋北巡开封,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守京师。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抓住了中书都事李彬贪赃枉法的证据,要将其斩首问罪。

但是李彬和李善长关系匪浅,又是下属,李善长有意留他一命,即便刘伯温已经请示皇太子朱标,仍然采用拖字诀挨到了皇帝返京。朱元璋对官员贪污、枉法深恶痛绝,认为刘伯温的处置并无错处,按律当斩。李善长又提出现京师久旱,正在祈雨,杀人不详。刘伯温为了争口气,定要置李彬于死地,以儆效尤,直言杀了李彬就会下雨。

刘伯温观天象、参天机的本领,朱元璋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多有领教,深信不疑,结果杀了李彬,还是没下雨。此时刘先生在朱元璋的心中信任度直线下降,甚至被怀疑之前的神操作都是瞎蒙的,恰逢刘伯温二夫人病逝,其以此为借口返回青田老家,避开祸事,临行前举荐了同是浙东集团人员的杨宪,希望杨宪充分发挥其搞情报的专长,给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找麻烦。

杨宪能够跻身中书众臣,一方面有刘伯温的举荐,另一方面则是朱元璋看好他。以他在检校中的出色表现,朱元璋便有意让他进入中书省,监视李善长等人。洪武立国以来,淮西文武都因最早追随朱元璋而身居高位,创业阶段他们以朱元璋为首,现在朱元璋晋位皇帝,总管天下,淮西文武们隐隐唯中书左丞相李善长马首是瞻,这让朱元璋心里不爽,担心李善长等人有二心。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是浙东、淮西集团的争斗,还是皇权与相权的平衡,杨宪位极人臣,先后任中书参政、御史中丞、山西省参政,洪武二年九月调任中书省右丞。在这期间,杨宪没少找李善长等人的麻烦,但都不致命,就是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恶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