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章 收购邵氏院线(2 / 2)

这次如果我们拿下了这些院线,只要这些院线正常经营,每一家院线,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英豪的一个永久广告牌。

对于我们英豪现在的经营规模来看,这种永久广告牌的价值还是相当高的。”

香江是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城市,许多普通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是十分狭小的,加上香江气候温热,所以市民的许多活动,其实都是在家庭之外。

这也是香江年人均观影次数,远超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这种观影频次的高启,却是能够让影院本身就成为知名的活动场所,带来广告效应。

对于陈兵的这个说法,邵逸夫还是能够接受的,许多企业为什么投入巨资去盖企业的总部大楼,其实也是在追求广告效应。

对于很多到了足够规模的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手段,已经是可以非常多样化了,持有那种关注度足够高的资产,其实也可以当成一种广告。

“六叔,您经营院线这么多年,应该更清楚,除了院线经营带来的这种广告联动价值之外,其实院线本身也是广告投放的渠道,每场电影之前,都是可以先播放一些广告的。

而且电影的观影群体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这个群体其实与我们英豪电子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高度重合的。

我们英豪做过仔细的评估,在电影院投放英豪的广告,对于目标消费群体的触达率是极高的。”

英豪能够把院线作为广告投放资源来看待,这是因为英豪的业务规模足够大,而且需要常年的投放广告来支撑其品牌宣传策略。

陈兵一番解释,倒是让邵逸夫心中的疑惑解开了不少。但他也没有马上就彻底相信陈兵的说辞。

“小陈博士,你这是要将影院当成广告渠道来运营,这个见解确实是有独到之处,难怪你能够把英豪经营的这么好。

不过,你也知道,院线运营是需要大量片源做支持的,你们英豪如果不想自己做电影,这片源恐怕会成问题吧?”

邵逸夫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香江电影行业的产业模式了。

香江的电影产业历史很长,而真正形成规模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六十年代,但六十年代香江最出名的两家大电影公司,邵氏和懋业其实都是从南洋来的。

邵氏家族和经营懋业的陆家,其实在四五十年代,就是南洋的院线巨头,到香江开电影公司,本身就是为了保证其南洋院线的片源供应。

后来陆家飞机失事,懋业停摆,才有邵氏独霸了香江电影行业,而邵逸夫也顺手在香江建起了邵氏院线,并几乎垄断了香江电影的海外发行。

等到后来嘉禾等新电影公司成立,与邵氏展开竞争之后,院线和发行渠道,一度曾是邵逸夫压制竞争对手的重要工具。

只不过,这种压制的能力始终有限,嘉禾在1977年也开始开设影院自营院线,之后又有雷觉坤的金公主院线崛起,而金公主院线又扶持了新艺城等诸多的电影公司。

在邵氏息业之前,香江的电影行业主要的参与者就是邵氏、嘉禾、新艺城,背后都有各自的院线在支撑,也都在凭手中的院线,打压着竞争对手。

而等到邵氏息业,邵氏院线历史上是由德宝接手的,香江电影行业才又变成了,嘉禾、新艺城、德宝的三足鼎立。

可以说,香江的院线,一直是各家电影公司的角力之处。陈兵这样一个在电影行业毫无根基的人,贸然插手院线,邵逸夫很是好奇,陈兵要如何来经营。

“六叔,我知道香江的电影行业,是一个人脉及其复杂的行业,我们英豪在这个圈子里没有什么人脉。

但新人也不是全无好处,虽然我们没什么人脉,但我们与原本的电影圈,也没什么恩怨。

我们英豪要弄院线,是不会去搞电影公司的,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进行电影上映服务。

不管是谁家出品的电影,只要愿意来我们的院线上映,我们都欢迎。

不管是谁家出品的电影,只要观众爱看,我们就会多排片。

电影公司之间的竞争是他们之间的事情,我是不会去掺和的。”

邵逸夫听到陈兵这么说,才真正相信,他没有深入参与电影这个江湖的想法。

陈兵说的这种方法,说起来似乎非常的简单,但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办的到的。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电影圈里的人,没有几个善男信女。你不想站队,就会有人要逼着你站队。

想要中立,不掺合电影公司的竞争,你首先要有能够不怕得罪所有电影公司的底气,能够抗住别人的各种逼迫。

香江的影院有100多家,真正被三大院线掌控的影院不足半数,其实还有不少没被这三家控制的影院,但其中真正能够保持中立的,其实很少。

但陈兵的底气肯定是够的,英豪的财富规模,恐怕比现在所有香江电影界背后的资本加起来都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兵自己不想参与这种事情,是没有人敢于来逼迫陈兵的。

邵逸夫曾经是垄断了香江电影行业的大佬,许多现在叱咤香江影坛的人,都是从邵氏走出去的。

邵氏短短十几年,就从行业的领导者,走到了要息业的结果,其实是邵逸夫自己的经营风格,已经不再能够跟上现在的电影行业变化了。

邵逸夫在内地最有名的就是慈善,尤其是对教育的捐助极大,几乎内地所有的知名大学,后来都会有“逸夫楼”存在。

但邵逸夫在经营他的娱乐产业时,却是以悭吝出名的,给旗下艺人的待遇可谓极差,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电影人的纷纷出走,自立门户。

邵逸夫之所以要将邵氏息业,转而将精力都投入到TVB之中,就是因为TVB经营的电视行业是高度垄断的,他有能力继续凭借垄断,去攫取更多的利润。

可以说,邵逸夫虽然经营了电影行业多年,但留下的对手远多过朋友,这也是他要转让院线原因。

德宝是去年新组建的电影公司,与邵氏没有太多的历史恩怨,如果从本意出发,邵逸夫其实是更愿意将院线转给德宝的,这样可以让他的那些老对手更难过。

不过接下来,陈兵的一番话,却让邵逸夫的想法有了变化,因为陈兵还给出了更多的利益。

“六叔,院线的事情,您可以慢慢考虑,只要你们提出的价格合理,我们英豪是不会特意去压低价格的。

不过在院线之外,我还有另外的事情,想要与您交流商量一下。”

“哦,还有另外的事情?你说说看。”陈兵在之前与邵逸夫的电话中,只提了院线的事情,但邵逸夫到也很好奇,陈兵还想要谈什么。

“您也知道,我们英豪旗下有个唱片公司,这两年我在内地发行了不少流行音乐磁带,生意还不错。

我现在想要再扩展一下业务,想要在内地再发行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录像带,因此需要大量的片源。

您的邵氏有这么多年已经累计了几百部的电影版权,而且TVB每年也会拍摄很多的电视剧,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在这方面展开合作?”

听到陈兵想要在内地发行录像带,邵逸夫脸上阴晴不定了起来。

邵逸夫与内地一直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其实是非常想要切入内地市场的。

之前TVB也有几部电视剧,被送到了内地电视台,并形成了播放热潮。

但对于邵逸夫来说,一直是只赚到了吆喝,实际的利润并没有多少。

内地电视台太穷了,根本没有什么钱来引进电视剧,现在引进到内地的,大多都是半卖半送的形式。

邵逸夫不是没有想过,要到内地去发行录像带,但调查下来,内地的录像机保有量还非常低,根本没有多大的市场。

内地现在很多的录像机,也不是在家用,而是很多的地下放映厅,在偷偷摸摸的进行商业放映,邵逸夫一直觉得很难在这个中间赚到钱。

而且,邵逸夫去内地的时候,也试探过一下内地管理口的态度,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录像带比音乐磁带的内容要丰富的多,也敏感的多,邵逸夫明白这个事情要得到内地许可,是要花费大功夫和大代价的,因此也就一直在保持观望。

“小陈博士,你能够让这些录像带获得许可?”

“应该问题不大,这些录像带在内地发行之前,我都会先与内地一起组织人审片的,有些片子,我们肯定是不会拿到内地去的。”

陈兵并没有说的太死,陈兵很清楚内地对引进影视剧的限制,远比流行音乐严格的多。

他也没想过要占据多大的市场,不过是想要先打开一个缺口罢了。

“内地现在的录像带市场,我们也调查过,恐怕市场容量不会很大吧?”

“现在确实不大,不过未来肯定会有很大的潜力。

六叔,我也不瞒你,录像带与流行音乐磁带完全是两种事情,我估计短期内,靠录像带生意是很难赚钱的。

我要的也不是借这个生意赚钱,我要的只是在这些录像带的前面,加上英豪公司引进的标注,和加上我们英豪的标志。

这个录像带生意,能够赚钱最好,不能赚钱,其实需要投入的资本也不大。

我更多的是准备把它,作为在内地进行广告投放的一种形式。”

“这个事情不是小事情,我需要回去好好考虑一下。”邵逸夫并没有马上答应。

“这是应该的,六叔,这两个事情不急,您可以慢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