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巡薯御史(1 / 2)

朱厚照在宫城之中也能看到盛放于空中的烟花,大朝会的确不适合一年一次,不过由此而来的遗憾则是这样热闹的盛景也不能年年绽放。

得想个法子。

“陛下,外边儿还是凉的。”

“朕知道。”

朱厚照手中攥着的是军报。

心里还在想着山西。

这种提前知道消息的小叛乱最终是这样的结局他一点儿也不意外,不过虽然没有意外之喜,可王守仁、严毕云毕竟帮助朝廷控制住了一场叛乱的影响。

本来按照这帮人的计划,先在京师中掀起重臣反叛案,在外则名义上拥戴沈王而自立,真要成了,其实还是有些麻烦的。

虽然说最终的最终也不会有好下场,但这种影响会扩散到其他边镇,到那个时候朝廷怕是要疲于平叛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严毕云得赏,王守仁也得赏。

说起严毕云这个人,他和王守仁同年,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年纪么四十左右,在古代这个岁数可不敢叫中年人,那再活几年都可以说是较为长寿的了。

至于他原先的官——提学,这个官职的全称为提调学校官,正统元年初设,其诞生的主要背景是越来越坏的官学教育,使得朝廷认为有必要针对教育系统设立一个专门的监察官员。

在南北直隶,提学由监察御史兼职,十三省则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充任,职级要么是正四品,要么是正五品。

所以严毕云在山西不属于都指挥使司系统,而属于按察使司,但两者之间相互往来频繁,有赴宴一事倒也正常。

再翻看其过往履历,朱厚照发现严毕云做过知事、推官,这些职务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一个衙门内的辅助官员,且几乎没有当过一把手,而都是二三把手。

一个四十岁的人如果说要培养,那也迟了,不可能人人都是大器晚成的张璁。

不过他立下的功劳不小,势必要进行一次重大提拔以此来表彰其功,并示范给更多的人看,什么叫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个严毕云,你要说赏他点什么合适?”

尤址偷偷瞄了一眼,也只有低头,“陛下圣明烛照,奴婢不敢多言。”

“朕饶你失言之罪,放开了讲。”

这些奴婢,非得要走这么个形式,仿佛不如此,天子就会要了他的命似的。

“是。以奴婢愚见来看,严提学忠心耿耿、胆大心细,此次山西之事更是冒死传递消息。因而奴婢以为为显我皇仁义,连升三级可为妥当,他本是正四品官,连升三级就是从二品……”

从二品已经很大了,地方布政使、按察使是正三品,巡抚才是从二品。

而在京,从二品就是侍郎官,大理寺卿其实不过正三品。

但品级是一方面,明朝因为内阁大学士低品级、高权力的运作模式,实际上使得品秩成为了衡量一个官员重要性的其中一个因素而已。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这个职级要升上去,那就是一飞冲天。

踩对一步,人生改变,严毕云就是现实的例子。

“……从二品的话,奴婢以为可授侍郎官。”

朱厚照沉吟着点头,侍郎官其实不错,再熬个几年,把上面的那人熬走,那么就可以接任尚书,那就不一样了。

不过他总是觉得这样有些不够。

严毕云拼着性命不顾也要来向他告密,实际上能力还在其次,关键在于这份忠心。

作为皇帝,他要用好这份忠心。

翌日,内阁六部尚书全都入宫,他们都是来给皇帝上贺表的。

朱厚照翻了几本,平稳开口道:“山西的事轻拿轻放,朝野都不要讲太多,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过犯案人员不能轻放,此事交由王守仁全权处置,他跟朕说河套的移民不够,这便正好,全都流放过去垦荒吧。此事简单,你们还是议一议如何给他们二位嘉奖。”

杨一清言道:“陛下,臣以为王守仁调兵遣将、迅速扑灭叛乱,当为头功,山西提学严毕云冒死带话,忠心耿耿,当居次功。王守仁可授太子少保、都督佥事,继续总督河套军管区,严毕云可授刑部侍郎。”

太子少保和都督佥事都是正二品,问题倒没什么问题。

不过朱厚照感觉王守仁扑灭一个小叛乱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

“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