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关键(1 / 2)

周尚文被皇帝的大胆给吓坏了。

实际上,密疏上写的是提醒他大同可能遭遇的危险,要他不必过于深入草原,并派出夜不收掌握大同的情形。

因为达延汗具体会不会入大同,甚至会不会只攻大同,这实际上都是未知数。

所以朱厚照希望周尚文部只分出一支部队在大同外游曳。

但周尚文根本不顾及这些,只要大同有危险,哪怕只是有可能,他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回援。

大同、宣府是控扼京师的要塞,一旦有失,鞑靼骑兵就可以直入中原腹地。

尤其是大同,地形为多山之间的小盆地,地势平缓,往东可以威胁京师,不管是鞑靼还是瓦剌,都偏爱走这条路线。往西则可威胁榆林,继而和火筛部合并,如此,这一次花马池之战,明军必败。

所以威胁实在太大。

而且就算他回去跑了空,至少让皇帝看到他护驾的忠心。

当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发生大战,荥阳的形势一度十分危急,韩信则领兵在外,使出所谓的围魏救赵,准备从后路切断楚军粮道。

这在军事上是成功的,但在政治上是失败的。

对于周尚文来说,也是一样。

这个时候,马荣与亦不剌还在招降那两个右翼万户。

周尚文也不管了,爱降不降,这个时候肯定是京师更加重要,只要保住了京师,这些两面三刀的蒙古人回过头来一起收拾了都行。

所以草原上也有战马狂奔,此令紧急,必须让马荣所领八千骑兵立即回师。

而他所率领的主力已经当即调头。

这件事,他是一点儿也没想到。

如果是以密疏的形式给到他,也就是说朝中的大臣也压根不知道。天子是要以自己为诱饵,来演好这场戏。

马一槐和严兴奎是他的两名副将,还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紧急。

所以他们急忙找到周尚文。

“周总兵,这是怎的了?敌人还未找到,怎么忽然退兵?”

皇帝的密疏是不能给他们看的。

周尚文没有办法,只能强令,“这是军令!立即执行!回师的路上,本将自会向你们解释!快去!”

没办法,两位将军又折返,组织各个部队完成整军后退。

好在精锐骑兵,动作迅速,倒也没耽搁太久。

明军的阵列也很快由北向南。

是夜,总兵营帐传令商议军务,他们便全都过去了。

军人之间没那么多啰嗦,周尚文直接对着部将说:“在你们的问题之前,本将先问你们,鞑靼如果攻大同,怎么办?”

马一槐和严兴奎相互对视了一眼。

他们虽然表情严肃,但也没那么慌乱,

严兴奎说:“大同并非空城,就算小王子真的进攻大同,那城,也不是说破就破的。”

马一槐附上,“是啊,常、柳两位将军一向稳重,旦夕之间绝不至于破城。再有,大同虽然地势平缓,利于铁骑行军,但外有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可以护榆林,内有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隔绝京师。鞑子长于野战,短于攻城,哪里这么容易能攻到京师?”

话虽如此,但是毕竟总兵不在。

周尚文是更厉害的名将,他能想到一些寻常人想不到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事之中这是关键。我等领兵出征,没有人想到小王子可能会兵犯大同。突然来袭,各地主将必定慌乱。大同、宣府两镇虽然遍布土堡、要塞,也难以抵御鞑靼大军。

此外,常、柳两人守城是没有问题的,但骑兵不在,如果鞑靼大军绕过大同、宣府这种大城,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

就像花马池一样。

其实中原的战事,极少有绕过要塞的打法,所以才有什么‘兵家必争之地’这种说法,为什么一定要争?

这里的关键在于后勤。后方的粮草不能不安稳,所以哪个将军都不敢轻易绕过去。

但是草原游牧民族入长城,就经常这样打仗。

因为他们什么都在马上,吃、喝全靠抢,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即便某座城池抵在他的后路上,城内守军也不敢出击。

马一槐和严兴奎说不出话来,他们只是没想到这种可能。

“绕过大同,鞑靼就是深入关内,只要各地勤王之师一到,鞑靼必败。他何至于这样?也先都打不下的京师,他能打得下来?”

“也先当年给耽搁了太久,所以于少保才有月余的时间整兵备战。”

“那也不至于不管不顾的进军京师。”

这里其实是个疑惑点。但周尚文现在关心的是京师,“眼下还是迅速回师为先,你们就想,当年的紫荆关又守了几日?”

周尚文问得是土木堡之变中的事。

正统十四年十月,瓦剌也先部九万大军进攻紫荆关。

四日后的十月九日,关破。

两日后十月十一日,也先疾行四百里,大军抵达北京城下。

所以周尚文不得不担心。他不管鞑靼小王子是不是拼命不拼命,反正他不能让京师再次被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