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明德堂的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叶知秋站在书案前,仔细审阅着面前厚厚的一摞文书。这些都是报名求学的学子资料,光是粗略统计就有三千多份。
"夫人,"萧远珩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一碗参汤,"天还早,让他们等着,你先歇息片刻。"
叶知秋接过参汤,轻啜一口:"这么多人求学,若是一一考核,怕是要耽搁月余。"
"那就定个规矩。"萧远珩拿起一份文书扫了眼,"选拔之事本就该有标准。"
叶知秋眼前一亮:"你说得对。既然要开创新局,一切都该从规矩开始。来人,请几位老大人过来商议。"
不多时,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陆续到来。这些人都是叶知秋在位时的心腹重臣,如今跟随她来明德堂任教。
"诸位,"叶知秋开门见山,"明德堂首批学子的选拔,该如何定规矩?"
礼部尚书杨长青率先开口:"依老臣之见,当以才学为先。科举取士数百年,自有其道理。"
"不妥。"吏部侍郎赵明远摇头,"科举重文采,轻实务。明德堂若要培养治国之才,当以实践见长。"
"两位说得都有道理。"叶知秋沉吟片刻,"但都不够全面。萧先生,你怎么看?"
萧远珩将手中文书放下:"选拔学子,与选拔将士相通。将士重勇,却也需谋略;学子重才,亦当论品性。"
叶知秋露出赞许的笑容:"正是如此。明德堂不是科举,也不是官学,而是要培养能够担当天下重任的人才。这样,选拔分三关如何?"
她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
"第一关:才学考核,试策论天下事。
第二关:实务考验,设难题观其应对。
第三关:品性印证,考其本心操守。"
几位大臣仔细研读,纷纷点头称是。叶知秋又道:"还需加一条,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这......"杨长青有些迟疑,"会不会太过激进?"
"有何激进?"叶知秋反问,"天下英才,岂分贵贱?况且这也是陛下的意思。"
提到新帝,几位大臣不再多言。叶知秋继续道:"择选官员也请几位举荐,要德才兼备之人。"
直到日上三竿,各项规矩才最终敲定。考官名单上,既有饱学之士,也有行伍出身的将领,更有精通医术的叶家姐妹。
三日后,明德堂外人山人海。三千多名求学者排成长队,依次进入考场。第一关才学考核,题目是"论天下治理之要"。
叶知秋和萧远珩坐在角落里,看着学子们奋笔疾书。其中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特别引人注意,他写得极快,笔下不停,神情专注。
"那孩子叫王子明,是个平民子弟。"萧远珩小声道,"听说为了来明德堂求学,走了十多天的路。"
叶知秋点头:"人穷志不穷,正是我们要寻的人才。"
第二关实务考验更为特别。考官设置了各种实际问题,要求学子们现场解答。比如某地发生水患,该如何救援;边境商路受阻,如何化解;民间有人造谣生事,该怎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