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幅字画不知所踪。
……
这夜过去,纪清越不再纠结这些,依旧埋头于打包事业,而李二郎又悄悄翻入白青山寺,重新翻看灵基大师留下来的游记,希望找出关于这两幅字画的线索,特别是他游历到西北时的路线。
从长安出发,沿着走廊经过凉州、甘州到玉门关,出了玉门关后进入一片盐漠与沙漠交混的无人地带,通过无人带边缘来到龟兹翻过葱岭往西直达大食,那是李二郎从未去过的地方,盐湖定然就在那片广袤的地域之中。
又过了十日,纪清越终于将所有棉花打包好,李二郎与丰足商行的张管事谈妥,租用商船运一批到山单渡口,费用找县令夫人要。
三方商定于十二月半取棉花,李二郎提前两日带着画卷出城,从西城门出去,快马沿着渐渐荒凉的道路往西直奔三个时辰,来到一处荒地上,脚下的便是那条水流湍急的弱水。
再往后几日弱水就要彻底被冰封上,如今河上已渐渐出现浮冰,得亏这几日天气好,再坚持一日,便可欢欣迎接新年了。
对于要怎么把一摞如同现代小汽车一样大的棉花团搬出来,纪清越当然已经想到办法,扛是扛不动的,只能推。
纪清越准备了无数根长圆木,横放在地上,每隔一小截摆一根,到时候沿着铺设的木头一路将棉花推出去。
两人配合十分默契,李二郎倒是不怎么费力,只要保证突然出现的棉花有地方放而且不会砸到他就行。
两人干了一日一夜,把纪清越累的够呛,等到最后一摞棉花也退出去后,人彻底瘫了,一句话也没说,跑回家倒头就睡。
就算房子着火了也不要叫他,毁灭吧,都毁灭吧。
李二郎知道纪清越累极了,将画卷小心地收起来后,望向荒地上十分扎眼的一摞摞棉花堆,他已经尽可能将棉花摞成两层,堆放整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只待丰足商行的船。
第三日,弱水下游慢慢出现船驶来的身影,两艘船不大不小的船吃力地逆水行驶,花费好长时间才来到荒地的河岸边。
等张管事的人看到荒地上如小山高的棉花堆时,无不瞪大了眼睛。
时间紧迫,没时间吃惊了,领头的人招呼一大群力夫立刻将一摞摞棉花运上商船。
一群人的效率果然比纪清越高,百来斤棉花只需两人一前一后抬,大家热火朝天地搬了两个时辰,便将所有棉花都搬上船。
顺水的船走得非常快,不到一个时辰便回到山单码头。
县令夫人已经派车队在码头等候,船一到就能卸货。
码头上力夫卸货,车队运货,一辆辆运着体积巨大重量却不怎么重的棉花进入山单。
许多人不知道马车上拉的是什么东西,但也有不少人听说过棉花。
码头在北,一辆辆车拉着棉花进入县内,绕了半圈由西门出城,往一个村子行驶而去。
县令夫人则亲自在村里等候,她要看着这些棉花入库才能安心。
与县令夫人一同等候的,不仅有李阿娘几人,还有村正里正,他们都来到现场,见证棉花入库。
李二郎与纪清越不仅找到棉花籽研究出种植办法,还在村子里建棉花坊和布坊,最后说服县令大人在这里种一部分棉花。
胡蒜由丰足商行掌控,获益的只有几户人家,棉花由县令大人把握,扩种面积之大,足以使许多人得利。
这样想着念着村子的好少年郎,村正怎么能不感动。
他们可是看过李家人穿的棉花制成的衣袍,那可比动物毛制成的衣服软乎和暖和,刚出生的小孩皮肤娇嫩,用这种布料不会刺挠。
李阿娘虽然十分盼着棉花到来,但更想念二儿子,半年未见,也不知人怎样了。
随着车队渐渐出现在遥远的路上,等候和观望的人沸腾了。
嚯!好长的车队,足有几十上百辆车了罢!
李阿奶老眼昏花,拍着大儿媳的手问:“二郎可跟随车队回来了?”
李阿娘也翘首以盼,伸长脖子盯着车队慢慢驶来:“还未看见呢……”
两人身边的李锦娘眼尖地看到一个打马快速超越一辆辆板车的人,少年挥着马鞭,速度越来越快,朝着她们所在的方向跑来。
“是二兄!”
李阿娘也看见了,再看一眼便激动地哭了出来:“可算是回来了。”
李二郎骑着马飞快来到棉坊,先向县令夫人行礼后才揽着阿娘轻声安慰。
车队还要一会儿才到,李二郎拉着家人到一旁等候,“阿爹大兄可是在家?”
李阿奶慈爱地看着自家孙子:“他们正在库房那儿等着搬棉花呢……我们摸着你俩也快回了,正想着过几日去县里一趟。”
“越郎呢?还在县里?”李阿娘已经缓过来,擦掉眼泪后还有些不好意思。
“最近一直忙着张罗棉花的事,累着了,怕是要缓个两三日才行。”李二郎深知纪清越的习惯,出城前回家放下画卷就随着车队来了。
听到两人都无事后,李阿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她赶紧将一个好消息告诉二儿子:“你大姐前几日寄来一封信,说今年不回来了,你猜是如何了?”说着她是一脸抑制不住地开心。
李二郎瞬间就猜到,愣在原地:“莫不是……”
李阿娘激动地拍拍二儿子的手:“就是那样,珍娘有孕啦!你要做舅舅了!!”
“我们正打算年后去看看珍娘……”李阿奶也很开心,大孙女终于苦尽甘来。
说到这,李阿娘有点犹豫:“年后你阿爹和大兄就要去兵营,你可是也……”
李二郎无奈地点头:“年后我也要去兵营,不能亲自去看阿姐了,到时你帮我带些东西与阿姐和小外甥。”
“哦……”
随着车队越来越近,李阿娘不得不打起精神。
库房修得很大,足够放下这些棉花,现场不仅聚集了帮忙搬运的村民,还有不少看热闹的人。
所有棉花都入库时已经入夜,越来越大的风里,李二郎一家相互搀扶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