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手脚快慢的问题,大家都一致选择了多劳多得。干得多拿得多,干活都有劲,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人划水混日子。
被派出来采茶的都是妇女,有的是婆婆,有的是儿媳妇。
茶园里的茶一天一个样,基本都冒出来了。但是芽头还是太小,就是一根针,简心怡决定再等三两天,至少要长到一芽一叶的时候。
周母回城后,简心怡便揽下做饭的活。
周父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也看出来简心怡不在意这个。客气了几句,然后就去地里干活,等着到点回家吃饭。
简心怡做饭好吃,周父高兴的不得了。
哪怕是个简单的土豆,她也能变着花样做出来,各种口味的。而且有她在家里,家里也热闹。和周承义两个人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基本是各吃各的,也不说话。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周承义。
从地里干活回来,远远就能看到简心怡忙碌的身影,看着心里就踏实。
两天时间,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茶园里的芽头都冒出来了,像雀舌一样,很是漂亮。
茶园并不是在一起的,都是一块地一块地的,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每一个生产队的区域也不一样,正好采摘的时候也不容易被发现。
12个人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三个人,被派到不同的茶地。
每个人都背着竹篓,采好的茶叶放到篓子里,中午回去过称记账。和下午采的茶一起称重,然后当天结算工钱。
不管芽茶能不能制出来,将来能不能卖出去,能卖多少钱。这些都跟他们没关系,相当于把风险和利润都给出去,由周承义和简心怡承担。
对于他们而言,拿到手的才是自己的。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他们更愿意拿一份保险的收入,也不愿意为了所谓的成功而冒险。当然他们也希望能把这条路给走通,复刻一条成功的路就要简单很多。
如果今年能研究出黄芽茶的制作方法,并且成功推广出去。那明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直接参与制茶分红,也能够赚的更多一点。
因为是多劳多得,大家都拼了命的采,都没功夫互相搭话了。一门心思都扑在茶树上,这个时候的芽茶形状都非常好,直接从树上摘下来就行。
看着茶叶慢慢铺满竹篓,肩上的份量慢慢变重,心里就越有干劲。
等到中午的时候,大家都背着竹篓进了老周家。
由周泰和亲自过称,简心怡在账本上记下份量。然后把芽茶倒在簸箕里,摊开晾起来。等下午摘的茶叶拿过来称重后,就可以领取当天的现钱了。
这个时候的茶叶水分足,叶子厚实。看起来不多,称重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不少。
周经国的媳妇手脚就很麻利,一个上午时间采了一斤二两茶叶。下午的时间更长,傍晚来过称的时候,果然有一斤五两,一共两斤七两。
按照五毛钱一斤的收购价,当场发了1块3毛5分钱的工资。
简心怡坐在桌子跟前,旁边放的就是账本和零钱盒。盒子里都是几毛几分的票子,发钱的时候就很方便,直接数出来就行。
采茶队的都排好队,先在周泰和那边过称,然后去简心怡那边拿钱。
当天干活当天就能拿到钱,这种事在农村都没见过。这种干了活就立马拿钱的感觉,大家都觉得新鲜,也都容光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