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蔚州两地—秋收(2 / 2)

只要吃得苦,随着工作经验的提高,成为技术工人都是三倍的工资。

要想直接跨越,煤矿普工就是三倍工资,技术工都是五倍起步。

战俘是挖煤工的首选,他们三年没有工资,只是吃得好睡得也好。

看起来毫无人性,但是在这里干活的人十分的快乐,能吃饱穿好,以后还能和正常人一样,免于战争,是人人向往的生活。

以至于代郡和常山郡的居民都跑来蔚州和广昌县打工。

赶在下雪之前,煤矿和洗煤厂都建好了,广昌县和蔚州交界地段的铁矿也进行了开采。

“今天是蔚州两地的行政班子大老爷在一起开会,我先交代一下,定州通往通州,以及通往青州的线路即将完工,上京的线路也差不多了。

我们蔚州没有什么好东西运出去,有的只是定州的援助,马上棉花可以丰收了,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手,为此本县要做好接收服务,主要是女子较多,开始采棉花了!”

赵生以为自己的开场白会赢得热烈掌声,结果大家在下面交头接耳。

“驸马。这棉花是什么好东西吗?”张纯壮着胆子问道。

“额,你们不知棉花是何物?”

赵生有点懵逼,这一个知县也不知道棉花?

众人像看怪物似的看着赵生: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棉花吗?

好吧,看来需要科普一下了,赵生心里暗想。

于是,赵生拿出一个棉花团和一个带壳的成熟棉花。

“你们看,这个是长在地里的可以收获的棉花,采摘回来后,取出里面的棉花,这就是下面急需的工作,我看了你们播种的,满山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去采摘。

先统计一下县城的老人孩子和妇人,采摘的按照重量计算,当天交任务的,管两顿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说在赵生指挥下,蔚州两地民生吃饭不至于饿死,大家都是想着办法吃上一口好的,不过还是有些人家吃不饱。

这次收棉花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环境,有饭吃有钱拿。

棉花最大的播种地是在广昌县,蔚州因为大家在搞基建,棉花种植地不多,主要是人口少,新军都参加了基建任务。

“这次采棉花安全问题是个大问题,不管是哪里来的妇人儿童,我们都要做好安全防范,谁的管理治下出了问题,我们就法办他们。”

边境时有意外发生,部署在这的新军不仅仅要看护矿,也要守卫百姓的安全。

时常巡逻的士卒,在百姓干活的地方转悠,防止有恶人作祟。

阳山县留下来的匈奴以及塞外其他族的商人,很快嗅觉到了蔚州的商机,多次派出商人与这边沟通。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蔚州这边大周军队并不排斥他们,反而提供保护他们的措施。

氐族商人黎庚宝对蔚州军队做法十分赞赏,多次前往蔚州做起皮货生意。

凡言大氐、犹大都也。

《国语》中说:“天鼋出现而河水干涸。”

韦昭说:“天鼋,在亢宿和氐宿之间。”从“氏”的下面加一“一”。“一”读作直略切。这是会意字。

许慎的书中没有“低”字。“底”,一种说法是下面。

周朝氐族是有的,后面变成了狄国,羌狄中的狄就是现在的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