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筹备后,余贤终于有了团队和资金,得以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为了梦想努力组建优秀团队的实力派导演形象,去拜访了编剧。
要知道,这部电影的剧本是编剧一口价卖掉的,不跟组也不拿额外收益。
所以在原剧情中,即便原主拍摄的电影一直无法上映,编剧也仅仅惋惜少了一部能写进自己履历的代表作,并未头铁地掺和原主与顾如毡的事情。
余贤觉得一部好剧需要出色的总编剧,依据演员特点进行改编,才能打造出精彩的群像剧。
(PS:这里说的是总编剧。并非有背景的主演为增加自身高光和防爆配角,把整部剧改得乱七八糟的带编剧进组,狂改戏的行为。)
相信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干劲十足,肯定把剧本钻研得很透了。
所以,余贤悄悄偷个懒,让大学生们自行票选出对剧本理解最为通透的人,然后请其帮忙进一步研读剧本。
用彩色笔标注出重点,并在剧本上贴满写有对剧本理解、拍摄思路、指导演员表演、摄影师取景、灯光师布光等一系列拍摄工作内容相关的便利贴。
并制作一个归纳总结所有心得体会的PPT,供余贤快速将剧本烂熟于心。
同时,还集思广益地收集大家对剧本的优化建议,同样用便利贴记录并贴到剧本中。
一切准备就绪后,余贤带着大学生们帮忙弄好的,装订好的文件夹、画满重点,贴满便利贴、纸质被翻到发软的剧本,拜访编剧。
见到编剧,余贤拿出剧本开始套路,“编剧老师,您看看这儿有几个地方,我觉得改成这样或许会更好,您觉得呢?”
编剧这个行业普遍处于剧组底层,当导演、主演、灯光师、道具师、投资方等有问题时,不想着解决,就喜欢改剧本地绕过问题。常常导致拍出烂片,然后又反过来责怪编剧水平差,连故事都讲不通顺。
因为在听到要改剧本,编剧白眼翻到一半,可听到一身声声“您”的尊称,身为文化人的那点自得让火气消了许多。
再看到余贤明显做足了功课的剧本,又听到他言之有物的建议,编剧顿时觉得遇到了知音,心想若是最终呈现的效果能如余贤所言,那这部剧必定能成为自己的履历上增辉。
于是,编剧详细地帮余贤查看剧本修改处的可行性。
尚未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思维不受限,他们对剧本提出的修改建议,有些颇具创意性和艺术性,让编剧和余贤越聊越投入,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谈完正事,余贤还邀请编剧去看看自己的团队,瞧瞧有没有可完善之处。
这一去,编剧可就走不掉了!
大学生们一口一个“编剧老师”,随便哪个人都能和编剧就剧本内容展开言之有物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