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北京市—崔姓、姜姓、贺姓(1 / 2)

崔姓

- 起源:

- 出自姜姓:崔姓源出有三,其中主要的一支出自姜姓。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汲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这便是山东崔姓的由来。吕尚(姜子牙)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季子作为丁公佶的嫡子,本应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自己则居住到食采地崔邑,后来其后人以崔为氏。由此可见,崔姓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得姓大约有 3000 余年的历史。

- 出自少数民族: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另外,唐时新罗国也有崔姓。

- 变迁:

- 秦汉时期: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崔意如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

- 魏晋南北朝时期: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着称。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这一时期,崔姓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力。

- 唐代:崔姓发展达到鼎盛,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崔姓繁衍之地仍以北方为主,遍布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

-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到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

- 在北京的分布:

-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吸引了众多崔姓族人在此定居。从历史上的迁徙情况来看,有部分崔姓可能是在明清时期的移民潮中来到北京。例如,一些从山东、河北等地迁徙而来的崔姓族人,逐渐在北京扎根。如今,崔姓在北京的分布较为广泛,在各个区县都有一定数量的崔姓人口。不过,相对来说,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如老城区、一些传统的村落或家族聚居地,崔姓的分布可能更为集中。像北京的一些胡同、四合院中,可能就居住着崔姓家族的后人。

姜姓

- 起源:

- 炎帝神农氏: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子孙是最正宗的炎黄子孙。炎帝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为姓。

- 伯夷之后: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互相通婚,后来一同向东迁徙。炎帝的裔孙共工氏曾与颛顼争夺天下且治水失败,导致炎帝的子孙被迫改从他姓。到共工氏的从(堂)孙伯夷帝尧时辅佐朝政,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恢复祖姓姜,以继承炎帝之后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其后代也是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 齐太公姜尚裔孙:伯夷的后代形成了四岳部落,吕侯的支孙吕尚(即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商朝末年投奔周部落,灭商建周后受封于东夷族齐国。到战国中期姜齐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的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 外族的改姓:据史籍《宋书·吐谷浑传》记载,南朝宋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 变迁:

-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