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东厂提督(2 / 2)

明末封疆 杰木 1859 字 16天前

杨嗣昌临死前曾经嘱咐自己的儿子杨山松日后再走投无路之时可以去投奔魏渊,然而在说这话的时候杨督师可能是忘记了,他已经寄出了一封足以致魏渊于死地的书信。此刻都察院左都御史吕邦华已经召集了朝中的浙党众人,给魏渊罗列出了一张长长的罪状表,就等着时机恰当之时当面上奏天子了。

同时跃跃欲试的还有东林党的人们,一封来自凤阳巡抚史可法的八百里加急文书已经送到了首辅大臣周延儒的书案之上。这位老谋深算的官场狐狸正在盘算着如何处置这封检举魏渊的信件更为妥当。这种事首辅大人亲自出面当然是不合适的,最终周延儒决定让手下的言官们去打这个头阵,而他则在,幕后静观其变。

奉天殿上的崇祯皇帝在焦急等待着魏总督,而乌云密布下的紫禁城则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的洗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夕阳的余晖将万丈红霞洒到了金碧辉煌的皇城之上,乾清宫东暖阁外,一个身材发福、精神饱满、没有胡须的男子在宫门外驻足而立,他又仔细看了看刚刚收到的密报,思索片刻之后迈步走进了宫殿。这名男子就是东厂提督兼御马监太监曹化淳。

曹化淳早年入宫之时便被分到了信王府为奴,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后来信王朱由检变成了大明崇祯皇帝,曹化淳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倚重,在宫中的地位也十分的显赫。这一日被皇帝召见,他刚要入宫,便有东厂的番子送来了密报。曹化淳见信中所说之事事关重大,便不敢耽误,拿着密报直接来面圣了。

崇祯坐在乾清宫东暖阁内翻看着各省呈报上来的文书,一件件烦心事让他觉得心情甚是压抑。崇祯想抬眼看看庭院中的风景放松下心情,可放眼望去,暮色来临之前的黄昏带给他的唯有浓浓的悲凉。不觉间,崇祯叹了口气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突然他又觉得自己作为一国之君,而且是要中兴大明的有位之君,如此长吁短叹实在是有伤帝王威仪,而且如此诗句难免显得太过悲观。于是便赶快将视线重新移回到一摞摞的奏疏上来。

恰在此时,门外传来了太监略显尖锐的传报声。

“东厂提督曹化淳求见”

崇祯收回了游离的思绪,顿了一顿之后,不带任何感情的低声说道:

“传。”

不一会儿,曹化淳便躬着身子小心翼翼的走了进来。

“老奴给万岁爷磕头了!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轻轻摆了摆手,对于自幼便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曹化淳,崇祯一直给予着极大的信任与尊重。

“罢了,曹公坐下说话。”

“谢万岁!”

此番宣曹化淳来,崇祯主要是想询问再建禁军勇卫营的一些情况,禁军勇卫营又被称为腾骧四卫。最初成立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间,隶属于御马监统领。这支禁兵的兵源来自于各地卫所挑选的精壮之士,史书上有“天下卫所官军年力精壮者及虏中走回男子”的记载。

腾骧四卫并不在指挥使司所管辖的二十二卫范畴之内,其地位高于二十二卫,可以称得上是禁兵中的禁兵。后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禁军勇卫营的战斗力已经同寻常卫所无异。

崇祯元年,面对内忧外患局面,崇祯皇帝决定重新整顿禁军勇卫营。当时负责此事的正是御马监太监曹化淳,为切实提高新军战斗力,曹化淳选拔将军方面很下了一番心思。卢九德、刘元斌、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等一大批的良将猛士纷纷被提拔了起来。随着这些能征善战武人的加入,禁军勇卫营的战斗力迅速提升,一跃变成了大明军事力量中最为引人注目新兴势力,成为了崇祯皇帝对内围剿“流寇”、对外抵抗建虏的一张王牌。

然而这支王牌军队经过数年的南征北战,如同救火队员一般在中原大地上疲于奔命,如今依然是被拆分的七零八落了。面对着辽东满清政权的虎视眈眈,内部流贼烽火遍及整个中原大地。崇祯变得更为多疑起来,他深深的感到作为大明支撑力量的卫所军问题重重,官军多数是些草包无用之辈。那些地方上的将领则大多拥兵自重,难以节制,崇祯皇帝难以忍受将领们的日渐跋扈。为打破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急需一支忠诚自己的善战之师。于是崇祯便萌发了重建一支禁军勇卫营的想法。

崇祯微微抬了抬眼皮,尽量使自己的表情显得轻描淡写,作为君王他绝不会在臣下面前表露出哪怕一丝的迫切感情来。他在等待着曹化淳主动向自己奏报有关再建勇卫营的相关情况。

曹化淳心里一直想着密信的事,刚刚谢过崇祯之后便赶忙躬身启奏:

“启奏万岁,刚刚老奴收到东厂的番子密报,押送罗汝才的军队出事了。”

崇祯的心里一惊,他忙问道:

“出什么事了?”

“队伍行刚刚进入河南境内便遭遇了闯贼部众的截击,两军在商丘发生了遭遇战,罗汝才下落不明,武平卫将领武安国率领部分官军退守归德府。”

“什么!?”

崇祯的双眼猛地瞪了起来,里面布满了血丝。

“魏渊呢?他没有亲自押送罗汝才吗?”

曹化淳低着头小声的回答说:

“据东厂的番子禀报,魏渊率少量精骑已经过了沧州府,不出三日便可抵达京师了。”

“啊!竖子坏朕的大事!朕命他亲自押解,他却敢自己先行入京。真是可恨!该杀!”

曹化淳深知崇祯的脾气,此刻他匍匐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乾清宫内候着的太监和宫女也纷纷在乾清宫内外跪倒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