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密疏(1 / 2)

明末封疆 杰木 1869 字 14天前

“担心朝廷?公子这话从何说起呢?”

魏渊疑惑的看着宇文腾启,他想不明白生擒罗汝才这十足的大功一件怎么就会招惹来自朝廷的麻烦呢。

宇文腾启没有回答魏渊,而是抛出了另一个奇怪的问题。

“大人可曾还记得高迎祥吗?”

这个名字魏渊太熟悉了,他张口就回答道:

“当然记得,高迎祥是当年十三家七十二营民变之首,自号闯王,李自成的闯王之名就是袭自于他。”

“那大人应该知道高迎祥是如何死的吧。”

对于高迎祥的死,魏渊也是比较清楚的。毕竟与明末历史有关的书籍都会对这一事件做详细阐述的。

“崇祯九年,高迎祥在黑水峪中了孙传庭的埋伏。兵败被擒,送至京师凌迟处死。公子问这些是所谓何意呢?”

宇文腾启深呼了一口早春黎明时分的空气,肺腔之内昨夜宿留的酒气瞬间便被吐出了体外,整个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大人您想想,生擒罗汝才与生擒高迎祥相比,哪个功劳更大呢?”

“当然是抓住高迎祥功劳更大了!”

“不错,立下比大人更大功勋的孙传庭得到的是什么呢?生擒高迎祥之前他是陕西巡抚,立下不世之功后的他还是陕西巡抚,没有丝毫的变化。不仅如此,去年他因为触怒了皇帝直接被下了天牢,如今生死不明。”

“...”

宇文腾启的话如同冬日里的冰水将魏渊心中燃起的希望猛然间浇灭了。之前他还曾寄希望于自己能够借生擒罗汝才之机得到朝廷的重用,想想孙传庭再看看自己,这个想法瞬间便被打破了。

宇文腾启看出了魏渊心中的失落,他继续说:

“大人您可知孙传庭的遭遇源自何处吗?”

这个问题还真真切切的把魏渊给问住了。

“这...还请公子指教。”

“根源就在于大人您的伯乐。”

“我的伯乐?”

魏渊思考了半晌终于找到了那个关键所在。

“公子是说杨嗣昌杨大人吗?”

“不错,在下说的正是那位总督中原诸军事的东阁大学士杨嗣昌杨阁老。”

“孙传庭的遭遇与杨嗣昌又有何干呢?”

“呵呵,大人这您就有所不知了。这位杨阁老虽说也是位尽忠报国的能臣,但此人重私利而轻公义,妒贤忌能,气量颇小。当年孙传庭毕其功于一役设伏生擒高迎祥,使得关中地区流贼大定,因此惹得杨嗣昌嫉恨。这位杨阁老便在皇帝面前巧舌如簧,颠倒是非。硬是将生擒高迎祥的大功分摊在了中原各路剿匪将军的头上,众将官得了好处自然对杨嗣昌感恩戴德。如此一来孙传庭反倒成了爱出风头,私吞战果的小人了,两人的梁子也由此结下。后来杨嗣昌保举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为了削弱孙传庭的实力。杨嗣昌更是提议将进京勤王的陕西军队全部派往前线用于守卫蓟辽。孙传庭则认为李自成盘踞商洛山大有死灰复燃之势,此时征调陕西军队无异于是替李自成解了燃眉之急,因此极力的反对。但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运用自己兵部尚书的权力强行为之。后来又担心孙传庭会报复自己,杨嗣昌便在皇帝面前恶意中伤之。最终君王盛怒,这孙传庭才蒙受了不白之冤。不只是对孙传庭,崇祯十二年卢象升卢督师的事天下皆知,在下就不多说了。”

魏渊对于卢象升的事自然更是熟悉,在南阳与杨谷一同兴办团练之时,这位前天雄军的将领没少与魏渊聊起卢象升殉国与巨鹿之战的始末。

满洲多尔衮进犯之时,杨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卢象升。不仅切断粮饷供给,而且屡屡调走天雄军部的生力军,致使号称“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到最后只剩区区五千老弱残卒。

待到卢象升移部巨鹿,已断粮七日,全靠百姓捐助,最终卢象升在友军高起潜见死不救,坐视不管的情况下,选择了对多尔衮发动最后的玉碎突袭,最终兵败身亡。可即便如此杨嗣昌也不愿意放过卢象升,身居庙堂之上的这位大学士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监军处以极刑。卢象升的遗体更是一直停尸了八十多日后方为家人收殓。

每每谈及此事,杨谷都会恨的牙根直痒痒。魏渊永远都忘不了在杨谷眼中闪动的复仇烈焰,那种凌厉的眼神仿佛能将人彻底撕碎一般。

宇文腾启见魏渊半晌没有回应,低声问道:

“大人?”

魏渊这才收回了思绪,尽管对于杨嗣昌的种种行径魏渊并不认同。但自己毕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没有杨嗣昌就没有魏渊的今日。

“嗯,公子这话倒是事实。但我魏渊能够坐上指挥使的位置,全是拜杨阁老所赐。再说卢象升与孙传庭都是封疆大吏,杨阁老与他们政见不合倒是情有可原。今日我魏渊不过是武平卫小小的指挥使,杨阁老犯不上对我心存嫉恨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