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华夏参与的部分,主要涉及两个议题的讨论,即设立国际联盟和关于北方邻国的问题。
前者的最终成果,是大会在4月底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华夏的代表虽未在会议中签字,但各国仍同意,无论其何时加入皆可获得创始会员国和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对后一个议题,则并未形成决议性的文件,各国之间只是达成了将进行共同协作的口头意向。
在巴黎和会中最重要的,也是各主要国家之间争论最为激烈的部分,当然是对德和约。
根据形成的最终议案,德国需要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包括失去原有八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还要担负如同天文数字般的战争赔款,德国的军备受到苛刻的限制,前德皇威廉二世也被判为战争罪首犯,等等。
尽管法英美三巨头,对这份充满妥协的和约都不满意,但这已是各方能够接受的最佳方案了,当然不包括德国。
可是德国人除了接受,还能作何选择呢。
于是在6月底,《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正式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举行——这里也是当年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加冕德皇之处,仪式定在这里的含义可想而知。
至于对其他战败国的处置条约,则在会后另行签署,这些国家有,从解体了的奥匈帝国中分裂出来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已经彻底变了天的土耳其,还有就是保加利亚。
相关和约直到一年后才全签订完成,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和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
小主,
同时在从原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手中,剥夺出来的中东欧地区的大片领地上,还建立起了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王国等,一系列民族国家。
在战争前就已经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经过大战则彻底四分五裂,名下各处领地或独立,或被外敌侵占,近乎亡国。
后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进行了独立战争,建立了全新的土耳其共和国,并以《洛桑条约》替代了《色佛尔条约》,最终保住了安纳托利亚和伊斯坦布尔所在的东色雷斯。
上面的一系列条约和事件,共同构成了战后全新的国际“秩序”,也称为“凡尔赛体系”。
然而这个新秩序,似乎并没能创造出真正平衡的国际关系,反而产生了更为尖锐的新矛盾乃至仇恨。
新组建起来的国联,能否实现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宗旨,也极令人充满疑虑。
因此这个世界在战后留给人的感觉,依旧是风雨飘摇,明眼人也都认为眼前的和平,只不过是暂时的停战而已。
可是不论怎样,战争总算是彻底结束了,欧洲的各国要么都在忙于舔舐战争留下的创伤,要么便是在矛盾中累积着新的情绪。
与此同时,在这个平行世界的东方,一个大国则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收复曾经遗失的国土的行动之中。
【按:谈及本书常被诟病的写法,突然记起多年前曾经读过的两部,纪实历史加虚构人物类型的小说,还隐约中感到似乎很是受其影响。
这两部很是不错的小说,分别是全景讲述二战的《战争风云》,和讲述太平洋战争的《燃烧的岛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