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从“小戎”到“成都”(1 / 2)

就在“辽东”号一等巡洋舰开工后的一个月,华夏国防军海军新一代主力战列舰的首舰,也开启了建造工作。

按照计划,这一级别的战列舰共要建造四艘,分别为“小戎”号、“卢令”号、“驷驖”号和“玄鸟II”号。

这四舰依次对应着海军在1908年拟定的《大舰队计划》中,十二艘新锐战列舰当中的第七号至第十号舰。

两艘“辽东”级舰则对应的是,计划中八艘一等巡洋舰中的最后两舰。

由此,华夏海军在有条不紊之中,又朝着自己既定的发展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而“辽东”级一等巡洋舰和“小戎”级战列舰,也同英国稍后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一道,都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早一批装有15英寸级别口径主炮的海上巨兽。

四艘“小戎”级的建造工作,由雷州和胶州海军造船厂分担,两厂各造两艘,至1915年8月全部建成,平均单舰造价再创新高,达到1,524万华元,约合234.5万英镑。

为了给“小戎”级配备强大的火力,还要保持其他方面性能的均衡,华夏海军的舰船设计师们可谓煞费苦心,几番修改,总算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小戎”级继续沿用了高干舷、平甲板和垂直型舰艏的设计,舰体全长203.8米,宽28米,吃水8.9米,标准排水量增至30,600吨。

同“辽东”级一样,“小戎”级战列舰也安装有两座结实坚固的三脚桅,舰体舯部的舱面上,则纵列耸立着两座粗壮高大的烟囱。

“小戎”级的火力空前强大,主炮为十二门1912年型40倍径381毫米炮,以国防军情有独钟的三联装主炮塔,沿舰体中线艏艉两两背负式安放。

其中位于后甲板的,炮口指向舰艉方向的两座主炮塔间距较大,基座间大约有两个主炮身长度的距离。

而处在高位的二号和三号主炮塔,其下方的火炮平台则与舰体舯部上层建筑的基座连在一起。

由于各国的驱逐舰已越发呈大型化发展,为了有效抗击这类敌舰的袭击,“小戎”级的反雷击舰副炮改为了1911年型50倍径127毫米炮。

这些副炮共有十六门,全部安装于两舷上层建筑基座外侧的装甲炮廓当中。

其他武器为六门1909年型50倍径76毫米炮,两门1904年型50倍径57毫米炮,以及两舷各一座双联装1911年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小戎”级的轮机舱内,安装有驱动四轴的,四套齿轮减速式蒸汽轮机,配套二十四座新式煤油混烧型水管锅炉。

总输出功率为53,000马力,设计航速23.5节,在以10节经济航速航行时,最大续航力为7,000海里,平时舰上编有官兵1,062人。

在防护上,“小戎”级战列舰依旧采用了国防军一直坚持的,以全面防护为基础,并对核心区域予以侧重的模式。

考虑到今后要对战的是敌方的“超无畏式”战舰,因此重要部位的装甲皆得到了增强,舰上的防护结构也设计得越发复杂,择要而述。

一号至四号主炮塔之间的侧舷主装甲带,装甲最大厚度为330毫米,高度从中甲板一直延伸到水线以下,然后厚度才逐步降低至220毫米。

主装甲带之上并与之等长的,是位于上甲板与中甲板之间的上装甲带,其装甲最大厚度为220毫米。

再往上,便是最大厚度为170毫米的装甲副炮廓,包括烟囱在内的其他上层建筑也具有不同程度的侧面防护装甲。

在舰体的侧舷,覆盖从一号主炮塔位置向前直至舰艏的,是前装甲带。

从四号主炮塔向后伸展到舰艉的,则是后装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