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讲】(2 / 2)

在整个依报的七宝光明当中,又出现了有恒河沙诸佛如来,遍满整个虚空界,而每一尊佛都安住在他自己的宫殿楼阁,特别的庄严华丽(看到佛法界);下见地狱,他也能够看见这些众生在地狱当中,受了刀山油锅种种的痛苦;或者上观天宫,看到种种天人受着五欲的快乐,这对他来说是完全没有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说:这是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这个人过去生也可能是今生,他有修欣厌二门,他曾经观想过诸佛的功德而产生好乐,他也曾经思惟三恶道的苦而产生厌离。有这样的一种善根种子,在这个时候,凝想日深,在止观坚固的逼迫之下,而把它给显现出来,这不是圣证。假设以平常心面对是善境界,假设产生执着攀缘就受群邪。这地方就是假观,就是说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本来我也没有忆佛念佛,我也没有去想地狱的事情,突间看到了,这种情况就是过去的一个种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念佛法门》祖师开示说:你看到佛像,怎么知道他是真实的佛像出现,还是属于一时的幻像,怎么判断?

古德说:念佛要有因果,你刚刚在用功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在忆佛念佛,你突然间看到佛像,那你就要有心理准备,那当然是有问题,这无因却有果。你刚刚在持《楞严咒》,突然间看到佛像,你怎么解释?当然有问题。如果你平常就是修《念佛三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当然这是因果相符合。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它是一个无相三昧,是一个真如三昧,他观照真如的时候,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他突然间看到佛像,那当然是有问题。这地方大家要知道,因为你的因地跟果地不相符合。

我们今天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返妄归真,或者把心带回家。」而这个家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你见到任何东西都不是这样,都是回家的过程当中的一个影像,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古人说:你一旦在修禅观,正念真如的人,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因为你所观境根本不是这个,你出现这个就有问题了。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

“逼心”就是止观的力量去逼迫无明妄想,突然使令这一念心,它产生强大的功能,能够在夜间看到远方的处所的种种相貌;他的眼根,近处、远处,完全无障碍。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止观之心研究深远,他不断的去研究一念心性又深又远。我们知道前面的禅定转深,乃至空观转深,假观转深,到这个地方他已经是色阴将破。古德说到这个地方,研究深远,他的色阴即将破除,将破未破。

怎么知道他色阴将破呢?他有一个境界出现,忽于中夜,遥见远方。突然间他在晚上打坐那一支香的时候,他是坐在佛堂当中,他怎么突间看到好远、好远的地方,那个市井街巷,人们往来频繁的地方;他看到跟他有缘的六亲眷属,而且他不但是看到他们,还听到他们讲话的音声,当然这是很远的地方。

比方说,你是在南投打坐,你怎么看到台北你的亲属在讲话,你看得清楚楚。这是你止观的力量,去逼迫无明妄想,妄想已经快要被你消灭的时候,它突然间飞出引导你产生隔见。就是说,南投跟台北是有很多障碍,中间很多的树、很多的建筑物,但是你突然间完全没有障碍都能够见到。但这地方不是圣证,这只是妄想被你消灭之前做最后的反弹。如果你能够不作圣心,这是善境界,如果执着、攀缘,就受到群邪的干扰。

这一科跟第一科是不太一样,第一科是神识跑出去,这一科是他神识不动,他能够照见远方,眼根看到很多的眷属,耳朵听到他的音声。也就是说,他的眼根、他的耳根已经破除了距离的障碍。你看我们色阴,距离也是个障碍,他已经没有远近的障碍。

虚云老和尚年谱,他就讲到这个观念:虚云老和尚他在禅堂打坐的时候,他在禅堂看到大寮(跟禅堂离了一段距离,还有很多房子的隔碍),大寮里面在讲什么话他清清楚楚,今天要煮什么菜,要怎么样、怎么样,他在禅堂听得清清楚楚,产生逼极飞出的隔见。

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

这个“邪心”怎么说呢?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是先从凡夫开始修学,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已经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妄想,然后才开始修学,不是从清净的角度开始修学。所以我们在因地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妄念,当然是各式各样,有些人是贪爱、有些人瞋恚、有些人高慢,各式各样的妄念。你既然有妄念,就可能会被魑魅鬼神所侵入,这时当你的正念要逼迫妄念的时候,这时只要你一时的不小心,你的妄念出现,这个鬼神有机可乘,他就侵入到你的身体。这时候你就要小心对治,否则你会产生很多的妄见妄说的相貌。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就是这一念心到达第十科的时候,他正念真如的力量已经是非常的精纯,非常的圆满,即将要破除色阴,突然间见善知识形体变移。他本来是坐在禅堂当中,突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体开始变化,变成一个大善知识相,或者是佛菩萨相,或者是阿罗汉相,或者是龙王相;总而言之,是一种大威德的善知识相,而且这个变化是少选无端,是在很短的时间就产生变化,而且是无缘无故完全没有任何的征兆,甚至于自己看到自己变成一个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时你心里就要有所警惕,这是邪心含受魑魅,就是你在打坐的时候产生一时的妄念,一个妄念没有注意到,一时的失念。然后这时候,魑魅鬼神有机可乘,他突然间趁妄念的空隙侵入了(魑魅是山中的精灵),或者是天魔侵入到我们的身体。在鬼神跟天魔的加持之下,你能够无缘无故的通达法义、善说法要;就是你本来也不会讲经的,这个道理你本来也不懂的,突然间你全部懂了,突然间能够宣说。这不是你真正的成就圣道,那是一个妄想的侵入,一时的妄想没有注意,被鬼神、被魔王所侵入。假设不作圣心,魔事就慢慢的消灭,或者你正念真如,你也可以念佛持咒,祈求佛力加被,这样你就会慢慢消灭;假设你产生执着跟他攀缘、跟他互动,就受到群邪的干扰。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你要有个观念,佛菩萨不能加持我们善根这一部份,佛菩萨可以帮我们消业障,可以!增福报也可以。佛菩萨可以把他三大阿僧只劫所修的福报跟我们分享,可不可以?可以。所以我们可以跟极乐世界,来享受弥陀所成就的种种的依正庄严。

但是有一个地方,佛菩萨不能跟我们共同分享,就是善根。你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能够演说妙法,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你根本今生当中不能栽培这样的善根,你怎么有呢!佛法就是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肯定是有外力侵入,你一定要提高警觉,那么你又产生执着,又产生欢喜,那糟糕了!你跟他感应道交。

海公说:这种情况在禅堂是很多、很多。对治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海公说:在禅堂当中遇到这种莫名奇妙讲一些很奇怪的话,很简单,不要打坐,稍做休息,去外面玩一玩回来就好了。因为你那个就是逼迫的功,逼迫得太厉害了,你去把它放松,放松以后它又恢复原状了。你要继续用功更糟糕,一个人会着魔都是很精进,但是不知善巧。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它出现很多的事情,你一定只有一个方式,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前面九个都是你内心所现的影像,第十个是有外力的干扰、外力的干扰。

庚三:结过劝示

【图一】

佛陀结示十种色阴魔境所产生的过失,而且劝勉我们好好防护不受其害。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这十种禅观所现的境相,就是我们说的,你在脱离外四大跟内四大,脱离色尘的干扰,脱离色尘执着的时候那种用心的交互。什么叫交互呢?就是正念跟妄想彼此间的交攻,正念去逼迫妄想。当然妄想也不是省油灯,它也要逼迫你,真妄交攻的时候显出的影像。这时候你要小心,它完全是一念妄想变现的,既然是你正念去逼迫妄想,妄想逼迫正念,那表示那完全是一念的妄想逼迫出来的。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假设我们今天产生迷执,迷惑执着,而不知道自己的功夫的浅深,遇到美好的境界,而不能够知道这一切是妄想所变现。说:不得了!我成就圣道了。这样就成就大妄语,你临命终的时候,要堕入到无间地狱去。

劝诫保护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我们一定要依止如来真实的教化,在佛陀灭度以后,特别是在末法当中,与种种的方便,把这十种魔境的相状告诉末法众生,使令修止观的人,不要被天魔鬼神得其方便,来保护正念,来保护修行人大乘的善根,而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止观你一定要知道,你永远要知道你的所观境是谁,「云何应住?」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个“住”,你以什么住?你永远的以一念心性为住,你不管看到什么境界,佛菩萨跟你说什么法,你完全是以向内,安住在一念心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动、你心一动,外在的因缘就开始动,你生命就开始动。

所以它这个地方,诸位你看一看,它的对治方法不管,不管是什么魔境,十种魔境,它的方法就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就是「不迷、不取、不动」。从《楞严经》的角度,它的道理是说,世间上最强大的力量就是「不动」,你不动你就赢了,你不要去对治它,你要保持不动。当然你要不动,那你得「不迷」啊!要有智慧才能够不动。

那么你凭什么不动呢?我们是处在一个动态的世界,色身在动,我们的心也在动,生命就像一个水流。佛陀说:那水流表示什么?我们是活在动态。但是谁要保持不动?这个人不得了,这个人正念真如才能够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你不动的时候魔王就没办法,因为他没办法去跟真如抗拒。所以他想办法让你动,他才有办法趁隙而入,你不动怎么办呢?这地方我们要很清楚,你不一定要刻意的去对治它,但是要保持不动,它就消灭掉;当然你要保持不动,你要保持觉照,经常保持觉照。当然你可以持咒、大悲咒、念佛,做一些功夫也是可以的,求佛力加被,但是以「不迷、不取、不动」为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