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三页,辛六,明藏性即根大性。
前面的地水火风空,都是没有明了性的色法;这以下的根大,是讲六根的作用,它是一个心法。那么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未来又将往哪里而去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如果我们不能知道它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而去,我们就不能去改变现前的六根。
佛陀在发明六根的体性跟作用的时候,他的道理跟前面一样,都是先破妄,破除我们原先的执着,然后再显真。破妄当中我们先看破同:破除能见的根跟所见的尘它们是同一体的,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
假设这个能见的功能是有自体的,而这种自体跟明相、暗相跟虚空相这三个都是同一个体的话——先作这样的假设。但是光明相跟黑暗相这两种相状的体性是互相侵夺的。怎么说呢?因为黑暗现前的时候就没有光明,光明显现的时候就没有黑暗,这两个是互相侵夺的。既然身为一个能见的功能跟所见的明暗是同一体的(同一体的是什么意思?就表示不能分开。就像我们身体是同一体的,有的时候大家都有,没有的时候大家都没有),那么黑暗消失的时候,这个见也应该跟着消失才对;当光明出现的时候,你就应该看不到光明才对。这就跟现实不符。
其次,假设这个见跟光明是同一体的,那么当黑暗出现的时候,光明消失了,你这个见的功能也应该消失才对,因为你跟光明同一体嘛。当能见的功能消失的时候,那你又怎么能见到光明相、见到黑暗相呢?那事实上跟我们现实生活不相符合。我们现实生活是“若明暗殊,见无生灭”。光明跟黑暗是不断地变化,有时候光明,有时候黑暗,这两个情况是变化的,但是我们能见的功能并没有变化,我们是明时见明,暗时见暗。所以你不应该说这个见跟明暗是同一体的,因为明暗变化,而我们的见没有变化。如果同一体,应该是同进同退才对。所以这样的假设是不合理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破异。“异”就是彼此不同体。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假设这个能见的见精跟黑暗相跟光明相,它们彼此不同体的,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不同,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各走各的,互不相关。这个地方当然跟事实也不符。那你可以试一试:你离开了光明相,离开了黑暗相,离开了虚空相,当你离开了所有所缘境的时候,你那个能见的见到底是什么相状呢?你没有一个所见的相状,能见的见能够表现出来吗?事实上,当我们能见的功能离开了明相、暗相跟虚空相的时候,这个能见的功能就像是龟毛兔角,根本不存在了。所以说,当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这三种相状俱异——这个“异”蕅益大师解释作离开的意思,当这三个都离开的时候,我们这个见根本就不能建立起来。我们常说“离尘无体”,离开了所缘的尘境,这个能分别的见根本就是龟毛兔角,根本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说,异也是不合道理。
我们看破或同或异。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先破相同。光明跟黑暗两种相状是互相违背的,有光明就没有黑暗,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所以你不能够说同体。这个前面破了。但也不能说异。“离三元无,云何或异?”离开了三种的尘相:光明、黑暗跟虚空,能见的功能也不存在,所以也不同体。这个前面也都说过了。
我们再看破非同非异。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我们先破非同。“分空分见”,当我们详细地分析这种空——空就是所缘的明、暗、虚空这种相状,以及分析能分别的见的时候,我们发觉,不管是能分别的见还是所分别的虚空,它们两个都是没有边际可得的。都没有边际的时候,那我们怎么能说它们不是同一体呢?因为你找不到两个边际。两个都没有边际,那两个只好融为一体了。所以说“非同”不合理。
那么非异呢?“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我们这个能见的功能,暗时见暗,明时见明,它的体性并不随明暗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所以你不能够说非异。因为明暗是生灭的,而我们这个见是不生灭的,所以它们不应该是同体的,所以非异。破非异。
我们看总结,总破直审。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所以,我们应该对人生的道理要详细地观察,深入地观照乃至于如实地观照。说是光明是从太阳而有,黑暗是随顺黑月而有;通达是属于虚空之相,而壅塞是归于大地而有,那么这个光明、黑暗、虚空、大地各有各的因缘。如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创造一个能见的见精,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因为“见觉空顽”,能见的这个根:见闻觉知是有明了性的,而虚空却是一个无情的东西。有情跟无情,它们两个既非彼此参杂地和合,也不可能上下地结合,因为体性不同,一个是有明了性,一个没有明了性。那你怎么能够说它是有自体的、它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所以这个地方是破和合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再看。“不应见精无从自出。”你也不应该说它是自然而生,这破非和合相。
总而言之,整个六根之相,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非因缘非自然,它是当体无生。它的相状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即空即假即中的生灭的影像而已,没有真实体性。这样就破我们对它真实体性的执着。
前面是破妄,这以下显真。
壬二、明大均
我们先看第一段,融性合会。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前面我们是破除六根的相状是虚妄的,这以下说明六根的体性是真实的,而且是周遍法界的。说事实上,这个见闻嗅尝觉知六根的体性,是圆满的、是周遍法界的,而且它的体性根本就是没有生灭相。相状是有生灭的,有因缘它出现,没有因缘就消失掉;但是体性是不生不灭的,它随时存在那个地方,等你去感应。所以,我们应当了知,广大无边的虚空以及这种生灭变化的地水火风,它的体性都是属于六大。我们前面说,这个“大”的意思就是周遍法界,它的体性都是真实而圆满法界,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本无生灭。所以这个地方,把相状的虚妄相破了以后,看出它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随时随地存在的,根本就没有生灭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警令觉悟,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一个告诫。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所以说,阿难尊者,长久以来我们的心都是对外相产生坚固的执着,所以不能够回光返照见闻觉知的体性。因为我们在相状的执着而失去了广大的体性,不知道这个体性当体就是如来藏、当体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啊。所以我们应该假借这个因缘,回光返照见闻觉知的体性,到底是生是灭?是同是异?是非生灭?或者是非同非异?这个前面都说过了。从这个地方去相互地对比,你就可以知道,其实这六根本来就无生,本来就没有生灭。
我们在生命当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对某一个相很执着,结果我们就忽略了它广大的体性。就好像说,一个大海,大海当中被风一吹产生一个水泡,我们对那个水泡很执着,结果失去了整个大海,因小失大啊。
我讲一个禅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禅宗平常都是打坐,观想: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来到这个地方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找到生命的根源。平常各自用功。有一天这个老禅师就考试了,把所有的禅师集合在大殿。大家入座的时候,这个大殿的正中央放一个脸盆。禅师考一个题目,说这个东西不能叫作脸盆,大家道一句,这个叫什么?有人说,这个不能叫脸盆,叫作大的碗嘛;有人说,这叫大的盆子。大家就开始讲话了。后来有一个禅师,大家都讲得差不多了,他站起来,向老禅师顶礼以后,面对脸盆,一脚一踢,就把脸盆踢走了。踢走了以后,再跟禅师顶礼,再入座。
禅师说,这个人是答对了。为什么答对呢?因为我们习惯性被自己的名言思想带动而看到了脸盆的相状,但没有看到它的体性是遍满的。这个禅师一来,把这个相状踢走以后,大家回光返照:哦,原来这个脸盆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影像而已,有因缘它就显现,没有因缘就消失嘛!但是我们对“脸盆”这两个字产生很多的想象,哦,这可以干什么……而忽略了脸盆的本质是从哪里而来。所以这个禅师一脚一踢的时候,“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物当下就显现出来了,“玲珑宝物豁然开”。
不过,看这个公案,我有一种个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禅师,从大乘角度要圆满一点,他把它踢走以后,最好把它拿回来再放着。为什么?我讲个道理诸位听听看。佛法不是破相,是破执着。你把那个相破了以后,你还是要假借这个相借假修真。你说六根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你念佛难道不需要六根吗?你拜佛不需要六根吗?你要创造来生更大的功德,你还得靠你现前的六根。
所以诸位要认清楚,我们是破除心中的执着,不是破除相,“但除其执,不除其相。”你说,哦,六根,你看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我从现在开始我也不吃饭了,也不照顾它了,让它自己败坏!那你也完了,你也没办法修行。
诸位要知道,“相妄”,虚妄的意思,不表示它不存在。虚妄的意思就是它是暂时存在的,你只能够借用。你可以借用它,但是你不能认为它是经常存在的。虚妄就是说,你可以借用你这个身心世界来积功累德。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它因缘到的时候,消失的时候,它不告诉你,它不管你的,它要走就走的,你没办法控制它的。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无所从嘛。如果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有一个地方来的,那就不会改变,就永远是你的,你今生是这样,你来生也是这样。但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暂时借你用的。所以你现在就是跟生命在比赛,看谁比较快。我要赶快利用这个因缘!既然是假,但是你要怎么样?借假修真。你用这个因缘来积功累德,拜佛、念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然后,你这个因缘结束了,你一个新的心态、新的业力又创造一个好的六根出来。好的六根从哪里来呢?它本来就存在。既然它本来就存在,为什么之前不会显现呢?因为你过去没有这个业力嘛。所以,诸位要去体会:体性是遍满的,相状是因缘显现的。佛陀在前面的三卷一再重复这个观念,这是整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壬三、显理性
我们看第三段的显理性。
【图一】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周遍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这一段,是把整个六根的体跟它的用作一个总结。
先看它的体性。说阿难啊,你从来不知道这个六根的体性,其实就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本来具足。怎么说呢?因为“性见觉明”,这个见闻觉知的体性,是本自真空的。本自真空又“觉精明见”,这个真空的体性又具足十法界的染净的六根的体性,这叫作性具的思想,它本来就存在我们一念的广大遍满的心中。而这个心是清净本然,是周遍法界,是离一切相,是即一切法。这个地方是说明六根的体性是本来就存在的,这个部分你不用去费心,它本来就存在的。那么这一部分不是我们该用功的。
该用功的,应该是第二段。说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那么六根,好的六根、不好的六根都存在,为什么有些人出现好的六根,有些人出现不好的六根呢?因为随着众生的迷悟、他的染净的思想、他所产生的善恶的业力,而各人循业发现。比方说,我们六根当中的其中一个:见根。这个能见的见性是周遍法界的,乃至于其余的,听是耳根,嗅是鼻根,尝触是舌根,觉触是身根,觉知是意根,整个六根的体性都是具足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莹然”就是像白玉一样的清净光明,它周遍整个十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哪有说固定的方所呢?哪有说一定只有佛陀有殊胜的六根,我们没有殊胜的六根?其实所有殊胜的六根到处都是。你有这个业力你就可以显现;你没有这个业力,你到哪里都一样。它没有固定的方所,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好,我们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