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说是自生,我身体自己会产生了别的功能来感觉外在的冷热,但事实上不然。你的这个身体明了的感觉,离开了离、合、违、顺四种相貌的刺激,你根本就不可能显发出来。离开了外境,你自己不可能产生明了功能。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假设从虚空莫名其妙产生,那么虚空有知觉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呢?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身体的触觉功能,只是一种业力的显现产生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背后的道理其实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他是一层一层的摄事入理。其实这个摄事入理不但是佛法有,其实世间的道理也是有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天,孔夫子的大弟子颜回跟孔子说,老师啊,我跟着你学这几年,我对整个待人处事这种技巧已经非常熟练了,我希望能够去外面做一点事情。孔夫子说,你想做什么事呢?颜回说,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我想到卫国去,我要说服卫国的国君不要推行暴政,要行仁政。孔夫子说,你现在这个时候去啊,你不但不能说服卫王,你肯定被他杀掉。颜渊说,那我怎么办呢?我总要做一点事情,我学那么多处理政治的技巧!孔夫子说,你只知道一种皮毛的技巧,你还不知道为政的背后的真实的“道”。他说,你为政之道还没有了解。那么这个时候颜回说,那什么是为政之道呢?孔夫子说,非见之以眼而见之以心,非闻之以耳而闻之以心。你在看东西,你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你听声音的时候,听别人讲话,你不要用耳朵听,用心去听。这句话很妙。这什么意思?你用眼睛看,那你看它的相状,那刚好是心随境转。用内心去看,诶,你要懂它的道理,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孔夫子说,当你能够学到不要用眼睛看事情、不要用耳朵听声音,用内心去看、用内心去听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去处理人事的关系,你就可以知道为政的道理了。这就是为什么叫摄事入理。
小主,
我们再讲一个故事,给大家体会体会什么叫摄事入理。有一个西藏的喇嘛,他跟他的上师学了好几年。好几年以后,这个西藏喇嘛觉得他学习不错啦,就跟上师告假,自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讲经说法,盖了一个道场,很多弟子跟他学习。有一天这个上师就带了很多的弟子,说,我们去看看那个喇嘛,办得不错哦,去看看。那么这个喇嘛听说他的上师要带他很多师兄弟过来,他就觉得很荣耀:你看,我现在有一个道场,这么多弟子。他就把他所有的皈依弟子找来说,明天我上师要来,大家把这个环境整理干净,给上师一个好印象。那么大家就整理了。到了黄昏整理得非常干净的时候,这个喇嘛就在外面散步,看到这个环境整理很干净,大殿里里外外非常整齐。但是这个西藏喇嘛毕竟用功过,他知道一切法那个真实之道。他在六根当中可能会一时糊涂,但是他回光返照,哎呀,我刚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我是攀缘心——我希望我师兄弟对我的赞美,我希望我师父对我的肯定!整个过程依止攀缘心,所造的业是生死业。这个时候他感到非常惭愧,随手拿一个泥巴,到了大殿前面那个楼梯,就在楼梯里面这样撒下去,撒下去以后就进去了。
第二天,他的上师带着所有师兄弟过来。隆重的接驾,接完以后到大殿开示。他上师说,今天这个环境整理很干净,但最庄严的就是大殿楼梯前面那个泥土最庄严。这为什么呢?因为他师父看得出来,他在对治他的攀缘心。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大家拿东西去丢,而是说我们今天看到事情的本身,要看到它背后的道。诶,这个人开始反省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内心去看;不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
你看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习惯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你那个生死的业,你就拔不开嘛。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强大的习惯性的攀缘,烦恼产生业力,业力产生果报,果报又牵动我们的烦恼,所以你现在要拔开,你一定要怎么样?会事入理!你要看到事情的即空即假即中,特别是那个“空性”,找出来。否则你永远跳不出这个恶性循环。所以,你看我们的经文,佛陀遇到事情都是问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把它背后的道找出来,不要被这个事情所迷惑。这个就是在告诉你观照力。
子六、明意入即藏性
【图三】
好,我们看子六,明意入即藏性。意入就是指的第六意根。意根它是攀缘法尘。意根跟意识什么差别呢?海仁老法师解释说,意根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了了分明但是不带名言;第六意识是了了分明,还产生名言分别。所以,有分别的叫第六意识,不分别的叫作第六意根。它只是一个明了的功能,它不带名言的,这个叫作第六意根。
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怎么好端端的我们第六意识就有这个分别的功能呢?佛陀讲说,有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但这个人非常的劳累,内心很劳累,劳累久了产生疲倦,所以就需要去睡觉。那么“睡熟”这个熟的意思,就是睡足。当他睡足了,醒过来以后“览尘斯忆”,他要能够去吸揽、去忆念过去所发生的尘境,他就产生记忆;假设他忘失过去的法尘,这叫作“忘”。这个地方,佛陀讲出我们第六意根的四种相貌:眠、寤、忆、忘,先提出这四种相状出来。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总而言之,这前面的眠、寤、忆、忘,都是真如本性的一念妄动以后,产生的一种颠倒的生灭的相状。
“吸习中归”,当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去吸取眠、寤、忆、忘这四种的相状以后,就归于第六的胜义意根当中。“吸习”就是吸收眠、寤、忆、忘这四种习气而归于意根当中,就产生一种第六意根的活动。
而这个第六意根的活动是怎么回事呢?是“不相踰越”,它前念后念就像波浪一样,一个接一个,不会互相超越,那么这个时候就叫作意知根。由外境而牵动内心,由内心去取着外境,心境和合产生意知根。所以说,这个意根跟所缘的这四种眠、寤、忆、忘这四种尘境,其实都是菩提心中所产生的一念妄动的疲劳之相而已,不是它本来面目。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因为这种外境生灭的二种妄尘的刺激,集合外在的五尘这个落谢影像,就居在这个意根当中,产生明了的功能,就是由境牵心。
这以下说明由心取境。“吸撮内尘”,再由这个明了的功能去吸取内在的法尘而产生一种意根。这个第六意根去吸取法尘是怎么回事呢?这以下讲出两句话,说是“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小主,
先说明“见闻逆流”。这个见闻应该是包括见闻嗅尝触,这五种功能产生五尘。那么当它落谢在里面产生一种落谢的影像,产生法尘的时候,只有第六意根可以攀缘,所以第六意根叫逆流。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这五根攀缘外在的五尘叫作顺流,向外叫顺流;第六意识是把前面的见闻嗅尝触这个五根产生的五尘吸收回来以后,变成落谢影像,它是向内攀缘,所以叫逆流。向外叫顺流。“流不及地”,意根它所缘的内在法尘是如幻如化,是虚妄不实的,不是前五根所能够攀缘的,所以它不是前五根的顺流所能够攀缘得到的,叫流不及地。这个就是所谓的第六意根的觉知的功能。
总而言之,它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样的一个第六意根的觉知性,事实上离开了寤寐生灭两种尘境,是毕竟无体的。如是之故,阿难!我们应当了知这个觉知之根不是从寤寐而来,也不是从生灭相状而有,也不是从胜义意根而出,亦非虚空而生。这是作一个总标。
这以下我们各别说明。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说你这个第六意根这个觉知的功能,是从觉醒的时候来的,那这有问题了。当你睡觉现前的时候,那你意根就随觉知而消失了,那你在睡觉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你在睡觉呢?那如果说必生相而有,那么当灭相现前的时候,你的觉知性也随这个生相而消失,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灭相呢?所以从他生(从他,指的是外境而生),是不合道理的。
还有一段: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也是这个意思。觉知的功能从灭相而有,当生相现前的时候,你觉知的功能随灭相而失,那你怎么知道你安住在生相的状态?这个也是讲,不是他生。
我们看下一段: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说是“自生”,我这个觉知性是第六意根自己生起的,那事实上“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这个意根,古德解释这个根是指肉团心,我们一般说的心脏。在寤寐二相现前的时候,我们身体会随寤寐二相产生开合。我们的心脏在觉醒的时候,开;睡觉的时候,心脏流动小,就合。那事实上我们这个明了性离开了寤寐开合两种相状,这个觉知性是同于虚空之华,是毕竟了不可得的,所以自生也不对。因为你没有外境的刺激,你意知根根本得不到法尘,也就不能产生明了的功能。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说“无因缘生”。虚空产生一个明了的觉知性,那么这是虚空自己知道,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总结: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第六意根是众生的业力所显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真如本性。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六根门头的功能——见闻嗅尝觉知,会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古人说的,还它个本来面目!
这个即空即假即中,佛陀的意思,我们先安住在即空,先破除攀缘。我们在思惟因果的时候,是安住在空性来思惟因果的。你试试看,如果不先修空观,直接思惟因果,就带有你个人的攀缘,有你个人的成见,你思惟的因果都不会正确的,不可能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修习空假中是有次第的,先空次假后中。
不过,本经的即假,我们看后面,其实它包括十法界的因果。比方说,你看我们凡夫的眼睛即假,我们眼睛看到的就是前面的分寸;一个阿罗汉的即假,他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很清楚;菩萨的即假,看到百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即假,看到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这个六根,十法界是差别的,那个是业力的不同。不过本经的即假,我们看它的后面,主要讲到凡夫杂染的即假,讲到佛菩萨的功德讲得少。所以为什么我们《楞严经》要跟《法华经》结合在一起,因为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就广泛地说明菩萨的即假。但身为《楞严经》它的好处就是,它很快地来对治你的攀缘心。你六根当中遇到事情,记住: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
其实,我们的生命有一定的轨迹,这个轨迹遇到跟事情接触的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变化;第二个,选择不变。从本经来说,你要先选择不变,不要先求变。先求变,你就完了,就会刺激攀缘心。我们今天是几点拜佛,几点看书,几点睡觉,你尽量能够保持不变,人生先求不变。先求不变,再求随缘。不变就是空观,随缘就是假观。
所以,空观是成就不变的体,这叫不迷不取不动,其实主要是修空观,不要乱动。
它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而有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它逆向操作,要把生命重新带回家。我们从家里面出来,是因为一念的妄动;你现在要把生命带回家,你要逆向操作,就是不能动,不能再动下去了。慢慢地你才能够回光返照进来。
所以这个六根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向外攀缘,六根就造业;第二个,你六根回光返照,你就是回归本性。所以这个六根,你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向外攀缘;第二个,你选择回光返照。一个是生死轮回,一个是安乐涅盘,就是这样子而已。你要往道上会,那你就是安乐;你要追求事相,那就是生死轮回。所以这一段叫作“会事入理”,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