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文化,它的思考是含蓄保守,所以你有优点表现出来是大忌,它开展出来是一种谦卑,人格的特质是谦卑。诸位!你到美国去,谦卑绝对不是美德。你跟人家开会,你都不表达意见,人家说你这个人没有兴趣,对这件事没有兴趣。你跟华人在开会,你意见太多,绝对是大忌。这个我相是不一样的。所以凡夫的想法是有我相的。由这个我相去造业,由这个我相来受用果报,来得果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当我们对这个相产生坚固执取的时候,其实我们整个广大的心性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因为我们没办法改变自己。《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相,你都应该怎么样?先把这个相放下,要回归到无相的清净本体。先求无相,然后再产生有相。这个时候尽管有相,但你不会执着这个相,你随时现,应以何相得度则现何相。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坚固这个相,你整个生命的作用就失掉了。
我去读黄念祖老居士——这位净土宗的大德解释的临终十念。他说临命终的时候十念往生,这是因人而异的。他说有些人十念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是不能往生的。他说,你如果学过般若波罗蜜,对于本身那个自我意识的执取很淡薄,你临终的时候念头可以马上跟弥陀的整个功德相应,把你整个业力作一个很大的转变。他说有些人转不过来,十念是不够,可能要一百念或者一千念,要很长的时间,就是他的心转不过来嘛。
我们的心中,如果经常安住在某一种相,认为这个就是我的个性、这个就是我的想法,这个就是我相,我不能改变的。这种人临命终的时候很难跟弥陀相应。我们不能放下自我,弥陀的功德就进不来了。很简单的道理,你看抽风机,你空气不抽出去,新的空气进不来。就是说,你没办法感应上去,你那个明了的心跟广大的愿力感应不上去。
所以善导大师说,跟弥陀感应的根本,在于至诚恳切。至诚恳切是什么标准呢?按照善导大师的开示,他的意思就是你要空掉自我,把整个自己完全放下才能够全部靠上去。就是这个“我”不存在了,叫至诚恳切。你读善导大师的开示有这个意思,他有般若波罗蜜——我空的智慧。什么叫通身靠倒?就是要把你这个自我意识完全放下。
这个地方道理就是这样。身为现前一念心性,它一定是离一切相。你只有离一切相,才能够跟整个无上菩提相应,才能够产生广大的妙用。这一点跟自然外道有所不同,因为自然外道认为是有固定形状的;跟我们凡夫的我执也不同,它也是有我相的。这一段等于是以随缘的妙用来破除自然之理,因为这个心性有随缘,它无相中有随缘。
子二、对世谛简因缘 分二:丑一、转计;丑二、破斥
我们看第二段,对世谛简因缘。前面是简别外道的自然的道理,这个地方是简别二乘的因缘观。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转计,第二个破斥。
丑一、转计
先看阿难尊者辗转的计度。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说,既然此一个微妙的心性不属于外道的自然,因为它离一切相,外道的自然是有相,那么我现在深入地思惟,来加以发明。我认为应该就是佛陀最初成道所宣说的因缘教法——所谓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应该是这个道理。但是我内心当中尚且还不能完全地明白,我们这一念心是怎么能够因缘生呢?他还是不能完全明白,也不能完全肯定,所以请示佛陀,如此心性是“因缘所生”,这样的一个道理到底是对呢,还是错呢?心性怎么能够来合乎因缘的体性呢?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初成道的时候,为了破除外道的邪执而宣说因缘的教法。外道的邪执有两种:第一个,邪因缘论,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生命是某一种特定的相貌的神我,或者冥谛,或者大梵天所创造的,这个叫作邪因缘论。第二个,是无因缘论,就是生命是自然而有的。高山之所以高,大海之所以深,鸟类之所以飞行,这些事情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世间上是没有因缘的。
那么佛陀就以因缘观来破除外道的邪因缘跟无因缘。佛陀提出了一个思想,诸法是因缘而生;当这个因缘力量结束的时候,它也就随因缘的消失而消失。而这个因缘就包括了我们过去的业力跟现在的烦恼。由现在的烦恼去触动过去的业力,就把这个生命的果报给逼出来。
这个就是以现前一念心性来混滥因缘的思想。
丑二、破斥
【图三】
我们看佛陀的破斥。这个地方有两段:破因跟破缘。我们看第一段。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这个因缘观,我们所谓的“因”,是主要的因素叫作因,叫作亲因缘。比较次要的因素叫作助缘,我们叫作“缘”。有主要的因素跟次要的因素。首先破除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因”而生。这地方有标列跟破斥。先看标列的地方。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说心性是假借因缘而生,那么我再一次地问你,因为有这个见——这个见是指的所见之境,我们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有人、有事,外境的刺激,所以才把见性的功能——所谓的见分给表达出来。这样子讲是对的,但是这以下有问题了,这个见性的自体,到底是因光明的境而有这个见的功能,还是因黑暗的境才有见的功能,还是因虚空的境才有见的功能,还是因为阻塞的境才有见的功能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这一念心,你说有因而生,那是什么因而生呢?有四种因:光明、黑暗、虚空、阻塞。阿难!假设我们见性的自体是因光明而有,如此一来,当光明消失的时候见性的自体就消失了,你就见不到黑暗。假设因暗相而有,那么也会随暗相而消失,你见不到光明。如是乃至因虚空、因阻塞的道理,都是同于前面的道理。所以它的生起,你不能说它有因而生。
如果它有这个因而生,你说,诶,我的生起是某甲的因而生,当某甲消失了,我就要消失了。因为你是假借他的因缘而生嘛!你身上本来没有钱,我借给你一百块你才有钱的。你身上为什么有钱呢?是假借我借你一百块你才有,我要向你讨回来,你就没有了。你看我们的身体,是假借色受想行识而有。当有一天业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色法被讨回去了,我们的感受也被讨回去了,我们的想法也被讨回去了,我们的五蕴就完全消失了。
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先跟宇宙万法借这五个东西,组成一个所谓的身心世界。对不对?诸法因缘生嘛。等到有一天,我们的业力福报享尽的时候,宇宙又把我们这一念心性借的东西要回去了。这个时候,我这个身心世界又完全消失掉。为什么?你是跟它借的嘛。你借,你总要还嘛。
那么身为心性,你的功能是跟光明借的,还是跟虚空借的,还是跟阻塞借的?既然是借的,你总要还。还的时候,这个心性就断灭了,这个不合道理。所以不能说有因生,因为心性不是借来的。
好,我们看破“缘”。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复次,阿难!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依止光明的助缘才生起,有光明你才有心性,还是依止黑暗的因缘,还是依止虚空,还是依止阻塞?假设因为空有,那么随虚空而消失,你就见不到阻塞的相状;若因为阻塞的相状而有,你就见不到虚空。乃至于因光明、因黑暗,都是同于因空、因塞的道理。
我们这一念心性,前面讲它非自然,古德说因为它有“随缘”,所以不是自然。这个地方讲非因缘,就开显我们这一念心性有“不变”,它不能变。所以它不能跟别人借东西,它不是借来的。
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什么东西都是借来的。你看你的正报,你的色受想行识,你所受用的环境,都是暂时借来的。什么叫借?就是有借要有还。暂时借你用一用,你不能当真的。经过一百年以后,它又向你讨回去了。但是心性不是向别人借来的,这是众生本具嘛,所以它有“不变”。就是说,生命,不管你怎么变,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一个天人,这个因缘法它是随缘变化的,但是那个清净的本性永远都是这样。
我们讲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本性是不能变的。为什么不能变?因为它不是借来的,不是跟任何人借来的。我们一旦借来的东西,它就有时间相、有虚空相。
子三、结显自性 分二:丑一、正示离过真体;丑二、结责滞着名相。
丑一、正示离过真体
我们看第三段,结显自性。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正示离过真体;第二段,结责滞着名相。我们先看第一段,结示这个心性是离一切过非的真实体性,不是我们凡夫对立的思考。
【图四】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现前一念心性。我们现在是活在我相法相中,因为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还有今生的遭遇,所以我们用我们的眼睛看到很多事情,耳朵听到很多的声音。我们六根攀缘六尘的时候,会累积一个影像。虽然事情过去了,但是那个影像深深地留在我们心中。当然不只是今生,我们的阿赖耶识是一个大仓库,有本事把影像全部累积起来。在不断的生命当中,我们累积很多影像,就产生一个我相,自我意识,我执跟法执。这个时候,我们很多功能就失掉了。
佛在世有一个弟子,叫作毕陵伽婆蹉。毕陵伽婆蹉尊者去托钵的时候经常到某一个居士家,这个居士家就经常拿他的饭菜来供养尊者。这个居士有一个小儿子,长得很可爱,看到尊者来很高兴,就抱抱这个尊者的脚,尊者也跟他说说法,开导一下。有一天,这个尊者又去托钵的时候,居士夫妇就哭得很伤心。尊者说,你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尊者啊,我这个小儿子前几天被盗贼给偷走了,不见了,这几天找都找不到下落,所以我们非常伤心。尊者跟这个小孩子也是有一点因缘,有一点感情。一听到以后,他就在大地上一坐,心入三昧。在三昧当中他就看到那个小孩子被带到一个河边,准备坐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盗贼准备把他卖掉。尊者毕陵伽婆蹉就在禅定当中,用他的三昧的力量,用手把他给抓回来。这小孩子就这样被他抓回来了。
你看,这个距离这么遥远!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禅定的心,因为他是阿罗汉,所以他是跟我空的智慧相应,也跟一部分的法空相应。我们可以知道毕陵伽婆蹉尊者他入的那个三昧的心性,跟我们现在凡夫的心不太一样,应该比较接近这种离相的心体,因为离相的心体是没有时空的。他在心性当中,进入了这一念的三昧以后,就这样很快地把这个很远很远的小孩子抓回来,抓到这个地方来。他的心已经怎么样?已经是很接近那个离相的心体,所以他产生的妙用超越时空。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是无相,以无相为本,以无不相为作用。先求无相,你一定要先找到一个无相的心体,你才能够产生随缘的妙用。你能够把这个无相——一种不变的体,跟有相的随缘的作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个合起来,这个就是我们真实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