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和线上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后,泗科酸野厂团队决定更进一步,邀请直播达人联合推广传统工艺,通过情怀与产品的结合,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打响品牌口碑。
“我们需要一个既有粉丝基础,又有本地文化认同的达人。”苏小婉在会议上说道。
“这事我来推荐一个。”负责内容运营的张小川立即举手,“本地有个叫‘小农姑’的主播,以宣传乡村美食出名,粉丝有上百万。她的风格接地气,应该和我们的产品调性很搭。”
“这主意不错,”李成林点头附和,“小农姑的观众都是对乡土文化感兴趣的人,正好能和我们的品牌理念结合。”
经过团队商议,苏小婉亲自联系了小农姑。在电话中,小农姑显得非常热情:“泗科酸野厂?我从小就吃你们的酸野长大的!能参与这个项目,真是我的荣幸。”
几天后,小农姑带着她的团队来到五一村,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深度直播活动。
第一天,小农姑在泗科酸野厂的古法腌制坊内开启了直播。
画面里,她身穿传统的村妇服饰,站在一口大陶缸旁边:“大家看到这缸了吗?这是五一村传承百年的酸野制作器具。这些陶缸是用本地特有的红泥烧制而成,透气性好,能让酸野的发酵更加均匀。”
弹幕瞬间刷屏:
“这缸好有年代感!”
“泗科酸野小时候的味道呀!”
“终于知道正宗酸野是怎么做的了!”
随后,她请出了村里的老匠人陈叔,现场展示切野菜、调料腌制的流程。陈叔的手法娴熟,动作流畅,搭配着小农姑幽默风趣的解说,吸引了大量粉丝围观。
“大家别看陈叔只是在切菜,他这一刀下去可是有讲究的!”小农姑笑着说道,“切得太薄,腌制后容易失去口感;切得太厚,又不容易入味。这才是真正的手艺!”
观众纷纷留言点赞:
“果然是老匠人,敬佩!”
“这种讲究,工业化根本做不到吧?”
“这酸野我一定得买来试试!”
直播的最后一天,团队设计了一款限量情怀单品——“匠心酸野礼盒”。礼盒采用了传统竹篓包装,内含五种经典口味,每种酸野都附有一张手绘工艺卡片,讲述制作流程和背后的文化故事。
“大家看到这礼盒了吗?真是又美又实用!不但可以自己吃,还特别适合送人。”小农姑一边展示礼盒,一边说道,“而且这次限量发售,仅有1000份,卖完可就没了!”
直播间的观众热情高涨:
“手快有,手慢无!”
“这竹篓设计也太好看了吧!”
“已经下单,等不及了!”
结果,礼盒上线不到十分钟便被抢购一空。泗科酸野厂的官网后台甚至因访问量过大一度瘫痪。
直播结束后,礼盒的购买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开箱视频,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和情怀感悟。
“这竹篓礼盒真的太有味道了,满满的乡土情怀!”
“没想到酸野还有这么多讲究,吃的每一口都感受到手艺人的用心。”
苏小婉看到这些评论,心中既感动又欣慰。她对团队说道:“这次直播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品质和情怀,就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李成林点头接道:“接下来我们还得想办法把这些热度维持下去,比如发动消费者自己参与内容制作,让他们成为品牌的传播者。”
在团队的建议下,泗科酸野厂决定举办一场“制作酸野”短视频大赛,鼓励消费者上传自己制作酸野的过程,借此加强品牌与用户的互动,同时深化五一村传统工艺的影响力。
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泗科酸野厂准备了丰厚的奖品:一等奖可获得一年的免费酸野供应,二等奖可赢取限量版匠心礼盒,三等奖则是五一村特色农产品礼包。
活动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反响。
“终于可以自己动手做酸野了!”
“我家的酸野工艺绝对能拿奖!”
“一年的酸野供应,太诱人了!”
大赛启动后,消费者纷纷上传各自的作品。有的人认真还原传统工艺,甚至用上了家中祖传的腌制器具;有的人则发挥创意,将制作过程融入搞笑剧情或温馨故事中。
其中,一对母女的视频尤为感人。视频中,母亲教女儿如何选菜、调料和腌制,女儿一边学一边感叹:“原来小时候吃的酸野是妈妈这样做出来的。”
评论区瞬间炸开:
“这也太有爱了吧!”
“看得我都想回家和妈妈学做酸野了。”
“传统工艺真的不能丢,支持!”
还有一位年轻的内容创作者别出心裁,把制作酸野的过程改编成了一段说唱视频,用节奏感十足的歌词讲述酸野的制作步骤:“选菜要新鲜,刀工要细腻,料配得刚好,酸野才给力!”视频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吸引了大量关注。
通过短视频大赛,泗科酸野厂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也进一步传播了五一村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