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备病逝白帝城之前曾经当众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先帝把废立之权交给丞相,如果当今陛下不肖,就选取别的皇子代替,但是看过那本野史之后刘琰才明白感情还有另一种解释:
“这娃能带就带,不能带,丞相你就恢复本名,咱们老刘家接着干!”
事实上他甚至觉得这种解释更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据说当初吴国孙仲谋想要称帝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虽然第一批收到消息的臣子们都群情激愤,但是陛下本人居然说出几条理由表示认同孙权称帝比较好,哪怕是脾气最刚烈的董允都差点捏着鼻子认了。
结果丞相一开口就把这事儿否了,表示了汉贼不两立的态度,如果孙权称帝,那么孙权也是贼。
如果丞相只是丞相,那自然可以理解为丞相要维护陛下的尊严(哪怕陛下同意了),但如果丞相不只是丞相,那么他不同意的理由就很多了——身为上上任大汉的皇帝,他能同意么?他要是同意的话,大汉的脸往哪搁?天下心向汉室的人该怎么想?被孙吴坑死的先帝和关将军该怎么想?
别忘了先帝真能通过使者了解现在的情况啊!
所以刘琰觉得此次东征水很深,他把握不住,但是这不妨碍他也想掺和一下。
毕竟此前刘琰觉得诸葛亮其实权力很大,而当今陛下虽然脾气很好但也有些软弱,主弱臣强的模式不利于国家长久,李严跟诸葛亮斗一斗也好,免得丞相一家独大,但是如果丞相本来就姓刘,嗯,那就是家务事儿,既然是家务事儿,那他之前的担忧就不是担忧了,按照辈分没准陛下还要叫丞相“皇兄”。
(实际刘备和刘协的辈分相比,刘协还要高些,不过这里采用了大家习惯的“刘皇叔”的说法)
这段时间他还研究了不少之前那本野史中的资料,甚至还从一些其他书籍和传言中得到了印证,也让刘琰感慨这野史果然够野,但凡接受能力差点的人都看不下去。
而李严作为当时同样看下去的人之一,也知晓刘琰所说的内容——不过他想的更多一些,毕竟当年诸葛亮曾经愤怒地表示“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话当年看来是丞相气愤之下的极端发言,但是现在看来没准丞相还真有资格说。
那既然如此,李严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自然就要想办法赶紧立功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了,毕竟得罪丞相,丞相还可能宽宏大量相忍为国,得罪老刘家,老刘家脾气可没那么好。
所以这段时间他一边调动江州兵协助水军熟悉船舶一边调派人手张罗军粮辎重,他甚至有点后悔当初丞相让人把新种送回成都的时候自己多嘴干啥,如果当时没有多嘴,没准新粮种下去早就丰收了,哪还用像现在这样到处筹集粮草。
总之在一众季汉官员的上蹿下跳的努力下,这支东征惩戒军在二月初才趁着已经开始充盈起来的江水出发,并浩浩荡荡杀向荆州。
丞相之前给惩戒军定下的策略是水陆并进,攻打夷陵并制造出足够的声势,不过在得知那艘大铁船的存在后,诸葛亮还是到现场看了一眼,随后建议可以依托这艘铁船直接在长江上攻击东吴的水军,在吸引对方注意力的情况下再由水泥船和木船运送军队攻打南岸的公安——毕竟夷陵的位置其实不适合军队展开,而江陵城当年被关将军修得跟铁桶一样,魏军多次在这里碰得头破血流,反倒是公安的城池没那么坚固。
而且攻打北岸,南岸的吴军很可能会来增援,但是攻打南岸,北岸的吴军却不好来援太多,毕竟更北方还有虎视眈眈的魏军,如果北岸吴军南下与汉军对峙,那么魏军肯定不介意去江陵逛一逛。
总之,就在张温拜祭完秦宓的墓地并赶回武昌的时候,汉军水军也完成了初步的再训练工作,等孙权因为曹魏的异动而瞻前顾后的时候,重建的汉军水军先锋也兵出永安,就这么顺流而下直奔荆州。
而打头的就是黄崇带领的货轮改·PLUS·强化水战版及仅存的经验丰富的大汉水师——尽管孙权正式称帝的消息尚未传来,不过在张温送信后,汉军上下已经认定孙权称帝的事实,并打算击败一切敢于助纣为虐的吴军。
相比谨小慎微的黄崇以及在机舱里满头汗的李遗,同样在船上的关兴反而是最兴奋的:
“荆州!我又回来了!”
“你可悠着点吧。”张苞一边在旁边操作无人机一边说,“又不是刚出刚上船被晃吐的时候了?你小时候不是在荆州坐过船么?”
关兴尴尬的咳嗽一声:“那能一样么?这‘合肥号’是铁船,烧煤和柴火的,一股子炭火味,晃的时候还有那么响的声音,再说我不是已经不晕船了么?”
顺带一提“合肥号”这个名字是网友们集思广益后取的,最初候选名称有王八坨子号、丰城号、黑珍珠号、威震天号,不过很快就衍生出“平东”、“镇东”、“定吴”、“辽神”、“800”、“十万号”、“天诛八尺”等乱七八糟的名字,最终还是老成持重的姬太武踩了刹车。
当时老先生痛心疾首地表示,这些命名方式要么不利于三国时候的人们理解,要么不符合丞相小打惩戒战的目标,容易激化矛盾。于是网友们反思了之后询问姬教授有何高见。
“姬太武-川农大农学院:就叫合肥号吧,吉利,等将来他们再有新船,大的可以用州来命名,小的可以用郡县命名,咱们新中国海军大多也是用省市县来命名的。”
当然三国时候的人们是不明白为什么网友们这么积极给船命名为“合肥号”的,张苞见关兴没啥事儿,就随口说:
“不晕船就去旁边呆着,我这边操作无人机要集中精神,不然我也头晕。”
当年刘备病逝白帝城之前曾经当众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先帝把废立之权交给丞相,如果当今陛下不肖,就选取别的皇子代替,但是看过那本野史之后刘琰才明白感情还有另一种解释:
“这娃能带就带,不能带,丞相你就恢复本名,咱们老刘家接着干!”
事实上他甚至觉得这种解释更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据说当初吴国孙仲谋想要称帝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虽然第一批收到消息的臣子们都群情激愤,但是陛下本人居然说出几条理由表示认同孙权称帝比较好,哪怕是脾气最刚烈的董允都差点捏着鼻子认了。
结果丞相一开口就把这事儿否了,表示了汉贼不两立的态度,如果孙权称帝,那么孙权也是贼。
如果丞相只是丞相,那自然可以理解为丞相要维护陛下的尊严(哪怕陛下同意了),但如果丞相不只是丞相,那么他不同意的理由就很多了——身为上上任大汉的皇帝,他能同意么?他要是同意的话,大汉的脸往哪搁?天下心向汉室的人该怎么想?被孙吴坑死的先帝和关将军该怎么想?
别忘了先帝真能通过使者了解现在的情况啊!
所以刘琰觉得此次东征水很深,他把握不住,但是这不妨碍他也想掺和一下。
毕竟此前刘琰觉得诸葛亮其实权力很大,而当今陛下虽然脾气很好但也有些软弱,主弱臣强的模式不利于国家长久,李严跟诸葛亮斗一斗也好,免得丞相一家独大,但是如果丞相本来就姓刘,嗯,那就是家务事儿,既然是家务事儿,那他之前的担忧就不是担忧了,按照辈分没准陛下还要叫丞相“皇兄”。
(实际刘备和刘协的辈分相比,刘协还要高些,不过这里采用了大家习惯的“刘皇叔”的说法)
这段时间他还研究了不少之前那本野史中的资料,甚至还从一些其他书籍和传言中得到了印证,也让刘琰感慨这野史果然够野,但凡接受能力差点的人都看不下去。
而李严作为当时同样看下去的人之一,也知晓刘琰所说的内容——不过他想的更多一些,毕竟当年诸葛亮曾经愤怒地表示“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话当年看来是丞相气愤之下的极端发言,但是现在看来没准丞相还真有资格说。
那既然如此,李严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自然就要想办法赶紧立功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了,毕竟得罪丞相,丞相还可能宽宏大量相忍为国,得罪老刘家,老刘家脾气可没那么好。
所以这段时间他一边调动江州兵协助水军熟悉船舶一边调派人手张罗军粮辎重,他甚至有点后悔当初丞相让人把新种送回成都的时候自己多嘴干啥,如果当时没有多嘴,没准新粮种下去早就丰收了,哪还用像现在这样到处筹集粮草。
总之在一众季汉官员的上蹿下跳的努力下,这支东征惩戒军在二月初才趁着已经开始充盈起来的江水出发,并浩浩荡荡杀向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