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万世千秋(1 / 2)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一年的时间过去了。

国家经过一年春风化雨的改造,没有发生烈性事件,平稳顺利地向新的社会环境过渡。这时候,人们要的是活命,只要给他们活命的生存环境,他们就会拼命地把力气都用在劳作上。

武彪最担心的是军队。首先是东北、西北的百万屯田大军。这些军人仍然按照军队建制,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一个营组建一个村落,让他们与移民过来的女人结合,组建家庭。女人也算作兵团职工,享受兵团职工医疗养老待遇。

好在这两个地区的土地十分辽阔。每个村落都有足够的土地来耕作。把战马都分配到每个村落,统一配备精铁农具,使他们有了在这里生存的条件。又因为有组织的统一劳作,可以修建更多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

他们按照家庭数量,统一修建了房舍,村里配备了医疗所,小学。同时国家出台法令,让这些人,包括他们的家属都享受养老津贴,保证他们的晚年生活老有所养。这些措施的落实,让这些老兵安下心来,建设守卫边疆。

第二件事是战后复员的百万军人。武威把他们大部分都安排在各地组建新的公安机构。用这些经历过铁血洗礼的对人民赤胆忠心的士兵来保卫民众的安全。经过一年的磨合,这些人开始担负起各地区的治安警察任务。

这一年中,张子房周密筹谋,把国家赏赐给各级军人的土地划分分配了下去。同时也开始筹建十座荣军院,准备安置因伤退养的军人。

总之,这一年的时间,军队的裁减安置工作基本完成。解除了国家最大的安全隐忧。这让武彪心里大大轻松下来。

国家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少数族裔迁入中原,中原夏族迁出到边疆的问题。于成龙把这件事与减税减租减息一起,安置妥当。大夏民族的文化同化力是很强的,过不了几年,整个大夏疆土都将大夏化。

从西域引进的抗旱高产的大宗粮食种植,经过五年的推广,已经在大夏铺开。玉米、小麦、土豆、地瓜成了主要粮食作物。南方则是一年两季到三季的稻米。

这些品种的种植,大大增加了全国的粮食供给,国家粮库充实,灾害救济到位,出现了供给有余的情况。

这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土地来种植棉花和黄豆。可喜的是,东北的黑土地非常适合黄豆的种植,正在逐步解决国家的食用油料供给。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新疆地区特别适合棉花种植,产量和品质都远远高于内地。这让新疆有了发展的契机。武彪打算在那边建设一些棉纺织厂,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运到内地销售。

现在,国家正在向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迈进。

如今,到了考虑如何向工业化迈进的问题了。

社会进步,首当其冲的是教育。武彪的第一期教师学校的二百名学生已经毕业,他们都能很好地领会武彪的小学教材。他们奔赴全国各地,创建了二百个教师学校。

同时,全国万余小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将是考察地方行政长官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在武彪可以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工业发展上。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年时间,武彪并没十分上心的水泥生产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原来有很多烧制石灰的工匠们转行到水泥生产上来。因为技术是公开的,原料又很容易获得,这个产业发展的很快。

北方防线的堡垒首先用上了水泥。这让这些堡垒更加坚不可摧。国都建设现在正在紧张施工,正好用上水泥,使得建筑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