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内,威严肃穆的气氛弥漫在金銮殿上空。皇子即将继位的消息传遍京城,也带动了朝中大臣们暗地里的纷争与议论。皇子虽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在他即将登基的关头,朝中的各种势力仍然潜伏着、观望着。
太子被废黜后,原本支持他的余党逐渐销声匿迹,而许多摇摆不定的朝臣,则因为对皇子的治国能力有所疑虑,迟迟不肯表态。这些大臣虽未明言反对,但言辞中时常带有试探和不满之意。他们虽然在表面上对皇子尊崇有加,但私底下却在商议着其他选择。若此刻无法赢得他们的信任,未来登基之路必定艰险。
一天清晨,朝中重臣齐聚大殿。皇子与晚晴并肩走入殿中,脸上带着从容的微笑,但内心却清楚,此刻正是他们面对最大考验的时候。这一天,正是皇子与晚晴策划已久的机会,他们需要借此机会表明立场,以赢得那些尚在观望的朝臣支持。
皇子坐在龙椅之下,身着深色朝服,神情坚毅。朝中一名老臣率先开口,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每一个字都直击要害:“殿下,如今大势已定,太子被废,朝堂稳定,然而陛下迟迟未发下诏书,是否意味着朝中局势仍有动荡之处?老臣愚钝,不知该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这位老臣在朝中地位颇高,素来以谨慎着称,他的话语顿时引发了众多大臣的附和。纷纷有人出声,或委婉或直言,质疑皇子是否有能力胜任君位,治理天下。此言一出,朝堂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皇子沉默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他转头看向晚晴,微微点头,示意她可以开始行动。晚晴站在皇子身旁,面带微笑,向众臣缓缓开口:“诸位大人所言甚是,然则不知是否愿意先听臣妾一言?”
她的语气平和,却隐隐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朝堂上的大臣们对晚晴的智慧早有耳闻,虽然心中存疑,却也不敢当面无礼,于是纷纷拱手表示愿意听她之言。
晚晴微微一笑,缓缓道:“自先帝驾崩以来,朝堂动荡不安。殿下以仁心之名,宽容那些愿意归顺的旧部,也以雷霆之势清除奸佞之徒,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他的决心和能力吗?各位大人身居高位,当以天下苍生为念,若因私心而质疑殿下,岂不是辜负了百姓对大魏朝的期望?”
她话语间情真意切,却又不乏机锋,直指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许多大臣闻言,神色间露出几分尴尬,有人轻咳一声,避开了她锐利的目光。
但这时,一名与太子关系甚密的重臣却冷笑一声,站了出来:“娘娘所言有理,然则治国之道,不仅在于宽仁,还需有力魄与远见。殿下虽在与太子的斗争中胜出,但若论治国之才,恐怕尚需时日考验。我等为臣者,忠心为国,自当替天下百姓多加考量。”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是试图挑起其他大臣的疑虑,让他们继续观望,不愿在此时完全倒向皇子阵营。
晚晴听后,目光微微一沉,她知道此人早已暗中联络了数位朝中元老,希望能在此时联合起来,逼迫皇子在朝堂上做出更多让步。然而她也早已做了充分准备,知道这一次正是扭转局势的关键时刻。
“那么,不知大人以为,如何才能证明殿下的能力与远见呢?”晚晴故意问道,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
那名大臣见晚晴如此发问,心中得意,认为她已被自己牵着鼻子走,于是更加自信地说道:“治国之道,莫过于恩威并施、以法治国。若殿下愿意亲自处理近日关于边疆叛乱一事,且能迅速平息此事,朝中百官自然无话可说。”
他的话音刚落,殿中顿时一片寂静。边疆叛乱的事一直是朝廷中一块烫手山芋。因大魏近年连年动乱,导致地方治理疏漏,边疆地区趁机掀起叛乱,而太子失势后,边疆局势更是难以控制。这名大臣此时提出此事,显然是故意为难,想借此让皇子在即将登基之际陷入僵局。
皇子微微一笑,站起身来,沉声道:“此事我早已安排。三日前,我已命新任兵部尚书率军前往边疆,剿灭叛乱。并且,我将亲自监督此战,确保平定边疆,安抚百姓。”
他话音刚落,晚晴也随即补充道:“此外,为表明殿下对民生之重视,朝廷已决定调拨十万石粮食,分发边疆贫困百姓,待局势稳定后,继续施行安置政策。如此,方可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动荡。”
她与皇子的言辞坚决果断,令在场众臣不禁面面相觑。这不仅说明皇子已经料到了他们的刁难,还展现出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手段和魄力。原本观望的那些大臣,此刻心中已有些动摇,开始重新审视皇子的能力。
然而,那名试图挑衅的老臣却并未放弃,冷笑道:“殿下的安排果然周全,但若边疆之事处理不当,恐怕会动摇国本,不知殿下是否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
此话意在逼迫皇子承诺,如若无法迅速平息边疆之乱,便需让出君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皇子目光冷冽,看向那名老臣,目中有一丝冰冷之意。他缓缓开口,语气坚定:“若边疆之乱无法在半年内平息,我愿退位让贤。”
这句话掷地有声,震动了整个朝堂。所有人都没想到皇子竟会如此果断,愿意以自己的皇位为赌注。众臣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而那名老臣则一时语塞,他本以为皇子会犹豫不决,却未料到对方竟会以如此强硬的姿态回应。
晚晴站在皇子身旁,微微一笑,补充道:“殿下既然如此自信,想必早已胸有成竹。诸位大人不如耐心等待,待战事结束后,再行评价如何?”
她的话柔中带刚,却在无形中打破了那些大臣心中的疑虑。许多原本不确定立场的人此时终于意识到,皇子不仅有能力,更有决断。这样的姿态,正是他们所期盼的帝王之风。
几天后,边疆传来捷报,新任兵部尚书与皇子亲自安排的将领们率军剿灭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动乱。与此同时,朝廷派出的安抚使者也成功在地方上恢复了秩序,让百姓重拾对朝廷的信心。
这一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那些原本试图刁难的老臣,此刻也不得不心服口服,纷纷在朝堂上向皇子表示忠诚,愿意尽心辅佐,支持他的继位。
朝堂内,风波渐渐平息,皇子终于赢得了朝中大多数大臣的支持。晚晴看着站在高处的皇子,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骄傲与欣慰。他们终于迈过了这道艰难的坎,朝堂的风向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变化。
这场试炼,不仅巩固了皇子在朝中的威望,也让他与晚晴的默契更进一步。无论是前方的挑战还是未来的重重困难,他们都将一起面对,携手走向那未知的未来。
朝堂内,威严肃穆的气氛弥漫在金銮殿上空。皇子即将继位的消息传遍京城,也带动了朝中大臣们暗地里的纷争与议论。皇子虽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在他即将登基的关头,朝中的各种势力仍然潜伏着、观望着。
太子被废黜后,原本支持他的余党逐渐销声匿迹,而许多摇摆不定的朝臣,则因为对皇子的治国能力有所疑虑,迟迟不肯表态。这些大臣虽未明言反对,但言辞中时常带有试探和不满之意。他们虽然在表面上对皇子尊崇有加,但私底下却在商议着其他选择。若此刻无法赢得他们的信任,未来登基之路必定艰险。
一天清晨,朝中重臣齐聚大殿。皇子与晚晴并肩走入殿中,脸上带着从容的微笑,但内心却清楚,此刻正是他们面对最大考验的时候。这一天,正是皇子与晚晴策划已久的机会,他们需要借此机会表明立场,以赢得那些尚在观望的朝臣支持。
皇子坐在龙椅之下,身着深色朝服,神情坚毅。朝中一名老臣率先开口,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每一个字都直击要害:“殿下,如今大势已定,太子被废,朝堂稳定,然而陛下迟迟未发下诏书,是否意味着朝中局势仍有动荡之处?老臣愚钝,不知该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这位老臣在朝中地位颇高,素来以谨慎着称,他的话语顿时引发了众多大臣的附和。纷纷有人出声,或委婉或直言,质疑皇子是否有能力胜任君位,治理天下。此言一出,朝堂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皇子沉默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他转头看向晚晴,微微点头,示意她可以开始行动。晚晴站在皇子身旁,面带微笑,向众臣缓缓开口:“诸位大人所言甚是,然则不知是否愿意先听臣妾一言?”
她的语气平和,却隐隐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朝堂上的大臣们对晚晴的智慧早有耳闻,虽然心中存疑,却也不敢当面无礼,于是纷纷拱手表示愿意听她之言。
晚晴微微一笑,缓缓道:“自先帝驾崩以来,朝堂动荡不安。殿下以仁心之名,宽容那些愿意归顺的旧部,也以雷霆之势清除奸佞之徒,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他的决心和能力吗?各位大人身居高位,当以天下苍生为念,若因私心而质疑殿下,岂不是辜负了百姓对大魏朝的期望?”
她话语间情真意切,却又不乏机锋,直指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许多大臣闻言,神色间露出几分尴尬,有人轻咳一声,避开了她锐利的目光。
但这时,一名与太子关系甚密的重臣却冷笑一声,站了出来:“娘娘所言有理,然则治国之道,不仅在于宽仁,还需有力魄与远见。殿下虽在与太子的斗争中胜出,但若论治国之才,恐怕尚需时日考验。我等为臣者,忠心为国,自当替天下百姓多加考量。”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是试图挑起其他大臣的疑虑,让他们继续观望,不愿在此时完全倒向皇子阵营。
晚晴听后,目光微微一沉,她知道此人早已暗中联络了数位朝中元老,希望能在此时联合起来,逼迫皇子在朝堂上做出更多让步。然而她也早已做了充分准备,知道这一次正是扭转局势的关键时刻。
“那么,不知大人以为,如何才能证明殿下的能力与远见呢?”晚晴故意问道,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
那名大臣见晚晴如此发问,心中得意,认为她已被自己牵着鼻子走,于是更加自信地说道:“治国之道,莫过于恩威并施、以法治国。若殿下愿意亲自处理近日关于边疆叛乱一事,且能迅速平息此事,朝中百官自然无话可说。”
他的话音刚落,殿中顿时一片寂静。边疆叛乱的事一直是朝廷中一块烫手山芋。因大魏近年连年动乱,导致地方治理疏漏,边疆地区趁机掀起叛乱,而太子失势后,边疆局势更是难以控制。这名大臣此时提出此事,显然是故意为难,想借此让皇子在即将登基之际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