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淀粉从甘薯里弄出来。这个过程就是用塑料布把淀粉和剩下的甘薯渣分开来,我们通常是用2—5尺大小的吊浆布来完成这一步。
一般情况下,都会过滤两次,第一遍稍微倒得宽松一点,第二遍则称一下浓度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着把得到的滤液放进沉淀池里( 这时候那一堆糊状的甘薯渣就可以拿去喂猪啦)。
等过了两天,把上面的清澈液体放掉,再加进原来水量的13%的清水,搅拌均匀后再次过滤。这次过滤好的液体就放入另一个收纳容器中,等待池子里的湖面不再有混浊出现,也就是说所有的杂质全部沉淀下去以后,就可以把上面的清水排掉了。
然后把淀粉沉淀层表面的那层油粉去掉,把下面的淀粉挖出来,搓成一个个的粉团,拿到太阳底下暴晒。等到粉团里面的水分蒸发掉一半的时候,再把它们切成几块,继续晒。晒的地方最好选在背风向阳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灰尘的污染。
当然,一天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李颂筠只是把整个流程详细地告诉了大家,然后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步骤。其实,大家的领悟力都是非常高的,毕竟在场的各位都是农村生活中的大小能手,没有人会对此感到陌生。于是,李颂筠也就只需要简单地讲一讲,大家就很容易地明白了。
接下来,就让大家各自回家去动手制作番薯淀粉吧,只有先学会怎么做出淀粉,才能教你们怎么做粉条呢。
解释得够详细了,所以让大家先离开吧。如果还有谁不明白的话,可以再次向她提问。可惜并不是所有种番薯的家庭全都赶来了,没来的那部分,肯定就让已经懂的人去传授指导了。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与李颂筠无太大关系了。
待到番薯淀粉制作成功后,他们会再次召集大家,教授如何制作粉丝。
“大姐,粉丝真的很好吃吗?”颂瑾边走边问。
“嗯,味道确实不错!等到真正做出来以后,你就会知道了。咱们家虽然无法自己制作粉丝,但村里那么多的番薯,肯定能做出不少粉丝来,到时买点尝尝就好啦。”李颂筠轻轻抚摸着颂瑾的头发,“颂瑾是不是有点嘴馋了呀?”
“才没有呢,我只是好奇问问而已。”颂瑾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真的不想吃吗?那到时候就只有我们两个享用,让你眼巴巴地看着哦。”李颂筠笑嘻嘻地说。
“别这样嘛,如果真的好吃,我肯定不会错过的。希望真的美味可口吧!但是,大姐你也没尝试过,怎么就能确定它好吃呢?”颂瑾满脸疑惑地望着李颂筠。话说回来,自从大姐上次头部受伤醒来后,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她竟然神奇地获得了那么多种子,而且这些种子种出来的食物都非常美味!
突然之间,姐姐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村里的老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不知道这是否适用于姐姐这种情况!
“我可从没尝过这些哦!这些东西,都是那位给我种子的外族朋友教给我的呀!他跟我说味道特别好,我心想应该是吧!毕竟,那么多的事儿他都猜中了,而且也没骗过我。所以,粉条儿肯定会非常美味的啦。”实际上,李颂筠有点儿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自己的经历。
她只能编造出一个外族朋友的故事,如今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时,都会甩锅给这位神秘人物。然而,家里的孩子们都很聪明,她心里清楚,他们其实并未完全信任这个说法。毕竟,这些本事可是她历经前世多年积累而来,绝非一个外族人随便教几句就能掌握的。
即使是天才,恐怕也难以做到这样。至于功夫方面,尽管她正在教授颂瑾,但她知道,自己编造的谎言,颂瑾未必就不会产生怀疑。功夫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无论他们是否心存疑惑,只要没有直接质疑,她便不会坦诚相告。或许,许多年后,当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那时再向她询问真相,她或许会将一切娓娓道来。只是现在,显然还不到揭晓谜底的时刻。
“希望这番薯味道还不错吧!”颂瑾闷声说道,没再说别的。颂轩若有所思地瞥了李颂筠一眼,然后迅速转移了目光。
“好了,咱们回家吧!”李颂筠微微一笑,然后径直朝着家中走去。
“对了,大姐,今天肯定有好多人在种番薯呢,那咱家还要不要种啊?如果种得多了,会不会卖不掉啊?毕竟可以做成粉条,但粉条吃多了也腻味,总得有人买。产量太高的话,恐怕赚不了多少钱哦。”颂轩突然和李颂筠谈论起种植番薯的问题来了。
“既然其他人都热衷于种植番薯,那就让他们先忙活儿去呗!今年嘛,我还没考虑继续增加番薯的种植面积。如果家人喜欢吃,就种点儿尝尝鲜,够吃就行了,不必种那么多。
我琢磨着,今年还是大规模地种植玉米比较靠谱。如果品香阁那边需要,就卖一些嫩玉米,如果不要,就留下来当种子。玉米也是个好东西,如果时机适宜,不妨让乡亲们也都试试看。”
小主,
“原来大姐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呀!”
"虽然我们在过去两年种了玉米,但却仍然未能收获到足够的玉米用来出售,大部分都被留下来充当下一年的种子。当然,我们也应该考虑种植一部分玉米来销售,毕竟我并不排斥金钱。
此外,随着玉米的普及和推广,它可能会变得不再那么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赚取更多的收入。"李颂筠笑着说道。然而,关于番薯,她并未从中获得太多收益。尽管番薯藤可以作为种子使用,但是她通常都是免费赠送出去的,并未收取任何费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对种子进行收费,否则家里的土地将会白白耕作,而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做好事,所以可以适当降低价格,避免过高的售价。如果总是免费赠送,恐怕家庭经济状况会受到影响。毕竟,种子的种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土地的租赁和管理人员的雇佣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
李颂筠她们在桂花村待了好几天后,率先返回了城镇。
村子里的人们依旧在努力地制作淀粉,以此为将来制作粉条做准备。不幸的是,做粉条还要等待些许时日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城镇上的书院校方传来通知,告知已有新的教师担任教职,希望有志学子尽早回归学院继续学业。
事实上,周夫子为了参加乡镇科举考试已经离开了很长时间,他带的那一个班级的学生停课也已长达这么久。既然新任老师已经聘用并完成交接,那么当然得尽快恢复原有的教学秩序。因此,得知这个消息后,李颂筠决定带领大家先行返回城镇。
“大姐,咱们是不是该先去书院看看情况啊?”回到城镇后,颂轩向她询问。
“确实如此,你和颂瑾可以先去书院了解一下具体情况,看看何时能够重新开课。你们已经很久没有上课了,这样下去可不行。
等到新来的老师确定好开课日期之后,再把小旺和连靖诺接过来吧!”
于是,颂轩和颂瑾便前往书院进行探访,李颂筠则安排彩云和彩霞两位助手帮助整理小旺和连靖诺居住的房间。自从他们不再上学以来,小旺已经搬回了家中,而连靖诺因为无事可做,大部分时间都留在桂花村陪伴母亲和姐姐,很少再来城镇。
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这些房间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整理。
书院终于找到了新的先生,这下可把李颂筠乐坏了。这个时代可是读书人地位崇高的年代啊,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颂轩和颂瑾能够好好学习,争取考取个功名。虽然不一定非要让孩子们做官,但若能考上个秀才,以后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会方便得多。
颂轩跟颂瑾两人从书院回来后,兴奋地告诉大家新来的先生已经确定了开学日期,那就是二月二十号。距离开学还有几天时间,既不会过于紧迫,也不会太过拖沓,可谓恰到好处。
据颂轩介绍,这位新来的先生名叫温,大约三十多岁,曾经也是个秀才。虽然中了秀才已有多年,却始终未能考上举人。之前曾在别人家中担任账房,听说书院正在招聘先生,于是前来应聘。相比于在别人家中当账房,在书院里当先生显然更具尊严与荣耀。
实际上,早先的时候温先生就曾去过书院询问情况,但得知在这里任教的薪资并不丰厚,因此并未予以考虑。毕竟,没有足够的薪酬又如何维系家庭呢?然而,自从颂轩和颂瑾向徐老师提出,家中愿意承担大部分的学费之后,徐老师再次派人邀请温先生来书院任教。既然条件不变,温先生便欣然答应了。
"周先生的事儿终于完事儿啦,这可算解了我的一个大难题儿啊!那么你们现在就开始好好做准备吧!"李颂筠轻轻地拍了拍颂轩和颂瑾两人的肩膀。
"哎呀,真不清楚周先生这次的春季科举考试结果究竟怎么样了呢。"颂瑾突然发出感慨。
"这个嘛,还没结束呢!谁都不能预知未来。等到公布了成绩,咱们自然就能知晓了。周先生可是非常有才华的人,说不定他会考得相当好哦!"李颂筠笑眯眯地说道。关于周先生的事情,她并未过多在意。对于周先生,她当然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毕竟周先生将颂轩和颂瑾教育得如此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