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赵普为大宋文人铺了一条坦途大道(2 / 2)

“赵匡胤是历史上少有的贤主,

他在听完赵普的提议后,

脑海中便迅速构建起了一套加强君权、牵制和削弱各方势力的政策与策略。

但当前最迫切的任务,还是要解决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

于是,

在某个夜晚,

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将领,以叙兄弟情谊为借口,大开宴席。

酒过三巡,赵匡胤觉得气氛差不多了。

于是他趁机向兄弟们吐露身为皇帝的种种不易之处,

夜不能寐,时刻得防范可能的到来的叛乱,

远不及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可以高枕无忧啊!”

“当石守信等人表示将会誓死效忠皇帝时,

赵匡胤却又说:如果你们的部下为了谋求富贵而发起叛乱,那你们要怎么办?

紧接着,赵匡胤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

购置田地房产,为子孙后代立不动之产,享受歌舞升平、美酒佳肴的生活。

他提议与将领们结为亲家,以此消除彼此间的猜忌。

这番话让在场的将领们恍然大悟。

于是,第二天他们纷纷递交了辞呈,交出了军权,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去了。

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的这番动作,正是来自于赵普的启发。

于是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匡胤又晋升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他的仕途再次稳步攀升。”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将领兵权的第一步。

自中唐以来,

赵匡胤依旧面临着方镇和新执掌禁军,可能滥用权力的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如何将赵普的十二字方针,深入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官职设置中,

史上最贪崇祯

从而彻底改变其运作逻辑,确保它们完全依附于君权。

在赵普的协助下,

一套相互制衡的职权体制应运而生:

中央设立副相、枢密使副和三司计相,以分散宰相的权力,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

枢密使直接隶属于皇帝,掌控指挥权。

而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则肩负训练和护卫之责。

如此一来,

宰相和禁军的权力被分散,

相互之间又有掣肘,皇权得以得到有效巩固。”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

赵匡胤又采纳赵普的建议,

罢免了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的职务,并逐步削弱了数十位异姓王的权力。

同时,朝廷还将他们调往其他职位,并以文官替代武官职位,从而消除了武臣方镇滥用权力的土壤。

此外,朝廷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使得天下精兵都归枢密院统一指挥。

尽管地方不再拥有精锐兵力,

但地方厢军联合起来仍能对禁军形成一定的制衡,

这就构成了一个强干弱枝、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

隋炀帝杨广目睹此景,不由得发出一声冷笑:

“呵呵,大宋的种种弊端,便是从此处埋下。

赵普这个奇谋诡士,

倒确实为文人谋了个好前程啊。”

诸葛亮轻轻摇头,感叹道:“帝王之术旨在平衡,以文易武,灾祸之道也。

宋太祖难道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看不透吗?

想必他肯定是知道的,只是他恐惧于自己得位不正,怕自己重蹈柴荣的覆辙罢了!”

宋徽宗赵佶叹息道:“朕虽已立下宏愿,要改变这股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朕,真的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