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交出去后赵小山想起刚才里伯玉说的话,皱眉道:
“你出任县令俸禄是多少?可别为了还钱刚上任就贪污吧?李伯玉,咱可是穷苦出身,可千万别为了三瓜俩枣犯那原则性错误。”
李伯玉嗤笑一声,“对啊,读了这么多年书,哥哥终于达成所愿,当然是第一时间肆意盘剥,尤其是你这样的商户,必须纳税,多多的纳税!”
赵小山听他这么说气的一拳打了过去,直打的他嗷嗷直叫,一点当官的威严都没有。
两人是老相熟了,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差异变得疏远,反而更加亲厚。
玩笑过后,李伯玉叮嘱道:“我听我爹说你用了我二叔做小管事,我知道你怎么想的,大可不必,我二叔那人好高骛远又能力欠缺,趁早找机会撤了他,别耽误你正事。”
李伯玉不说赵小山都能感觉出来,李全上任这半个多月的时间已经闹了好几出事了,让赵小山十分恼火。
“我爹要随我去上谷,村里的族长之位就空出来了。我爹说还要从李氏族里选,我没同意,你家伯父是皇帝亲封的县男,当之无愧是村长的下一任人选。”
这个事倒是赵小山没想到的。
李安马上要走了,这村长一职便要空下来了。
古仙村之前一直是李家人当村长,那是因为李家是本地大户,人数最多,势力最强。
现在李伯玉考上了进士,势力更上一层楼,按理说村长当还是李家人。
可赵家现在实力也不容小觑。
赵小山兴办免费村学让村里的孩子识字上进,兴办作坊让家家户户有了进项,推广的玉米能活人无数,还被皇帝表彰过。
李伯玉当官只是他自己发达了,赵小山却是带着全村人一起发达,功绩可比李家大的多。
赵家人出任村长确实当之无愧。
尤其这话还是李伯玉亲口说的,更让人暖心。
“你不用担心李氏会阻挠,一切有我在,我会劝服族人的。”
有了这句话,赵小山心中大定,“就是不知我爹会不会同意,他没做过官,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可能做不来。”
“这有什么,我爹也不认识几个字,照样做了二十多年。再说了,一切有你呢。”
“行吧,晚上我和我爹说说,看看他什么意思。”
两人商量完村长的事后又讨论起京城的局势来。
听说恩科大榜出来后,皇帝又病倒了,连琼林苑都没去,由三皇子代为主持的。
“以往春闱那些新晋进士光侯官都要半年之久,这次很快便授了官,而且除了个别几个留在了翰林院,其余全都派到地方,也不知是何用意。”
说起时局,李伯玉脸上的神色逐渐凝重起来。
“我猜测是陛下自认为不大好了……”
若皇帝当真驾崩了,那这些进士便要全部滞留在京城,万一被卷入什么纷争,以后能否得用就难说了。
这时候远离京城,以后新皇椅子坐稳了,也算是储备的人才。
赵小山没见过庆元帝,但他私底下觉得他还是不错的。
不论是家里种地还是经商,赋税都还可以,并没有特别繁重,老百姓每年交完税后多少有些盈余。
作坊没兴办之前,村里虽然普遍都穷,但没有一家卖儿鬻女的,多少能过的去。
徭役也一样,除了前年赵大壮去服了一次徭役,这两年朝廷并没有额外征派。
庆元帝还十分重视稼樯农事,知道他们培育出了高产作物,还千里迢迢派人来密水封赏。
当初京城那场动乱,若是一些暴君定会将闹事的学子全部处死,可他并没有,只是禁止他们再科考,甚至保留了他们的功名。
可以说,现在的庆元帝虽然称不上雄才大略,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当得起的。
就是他的几个儿子有点糟心,拖了他的后腿。
“我觉得陛下并不是特别中意三皇子,可其他几个皇子年岁还小,这般看来以后能登大宝的只能是他了,只不过这位三皇子……唉,不说也罢。”
李伯玉没说的话,赵小山也懂了。
前头倒台的太子和大皇子是又蠢又坏,这个三皇子也不是什么好鸟。
听闻他十分暴虐,府里经常有奴婢的尸体抬出来,死状十分可怖。
听闻有一次京郊一户农户找到顺天府衙去告状,说女儿被三皇子掳走了,虽然三皇子府的管家应诉时矢口否认,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当时这事闹得挺大,只不过后来被摆平了。
这种消息连赵小山这种只在京城待几天的人都听说了,可见三皇子的口碑有多差。
见李伯玉还皱着眉头,赵小山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唉,谁当皇帝和咱小老百姓啥关系,咱该怎么过日子怎么过日子。你去了上谷县,山高皇帝远的,全国有那么多县,也注意不到你,怕啥。”
李伯玉也知道多说无益,又说了一些别的话题将此事岔了过去。
送走李伯玉后,晚饭时赵小山将村长一事和赵来福说了。
赵来福听罢连筷子都没拿稳,直接掉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