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卒从下仰攻,最难着力,然各镇奋勇当先,复土之声动地撼山,左右两翼马兵死伤虽众,然无有退者。”
“鏖战五日,终破山门,奴贼力穷而退,各镇进军重夺东西石门,进驻乳峰山。”
“职督率察核此战阵真情,谨据实胪列。”
京师。
紫禁城。
乾清宫内。
崇祯手持着这封从辽东传递而来的塘报,因为激动,他的双手甚至有些颤抖。
“好,好,好啊……”
自去岁年底以来,国家各处皆是一片凄凉。
北直隶三府大疫,河南旱蝗持续,灾害蔓延六省之地。
西北虏乱、东南献贼、山东王浚、南直隶的万贼军,闹得沸沸扬扬,动荡不堪。
进剿兵马多路败北。
数月之间,两任督师总理竟先后陷于贼手。
关内诸镇闻敌而怯,万贼军兵进江南之地,所向之处为之披靡。
福建、浙江、江西、南直隶四省数万之兵,竟不敢与贼交锋,望风逃遁。
而在北地关外,建奴云集重兵,围困松锦,意欲全取辽东之地。
偌大的国家,好似风中飘絮,雨中浮萍。
这一桩桩,这一件件的事压在崇祯的心头。
如同泰山一般沉重,让崇祯实在难以喘过气来。
很多次在深夜之中,崇祯都会因为噩梦猛然惊醒过来。
噩梦之中,有建奴的兵马杀入皇宫,有李自成的兵马杀入皇宫,也有万贼军的兵马杀入皇宫。
京师残破,国家疲惫。
环顾天下,竟无可勤王之军。
身死国破,河山沦陷。
此身此骨从不可惜。
死亡。
崇祯并不恐惧。
他恐惧的是,日月山河的改替。
他恐惧的是,国家沦陷无言面对列祖列宗。
有时候崇祯在想,若是亡于内患,对于大明或许也是一个体面的结局。
虽然不想承认。
但是这天下,何曾有过千年的国家,万年的朝代。
万岁万岁万万岁,也不过只是一句虚言,这天下世间,又有谁能够真的万岁?
但若是亡于外虏之手……
崇祯握紧了手中的塘报。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统天。
蒙元入住中原近百年,衣冠不复,礼仪无存。
北地之人,几乎不以自己为华夏之民。
忘中华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
如今虽已过两百余年,但亦未能完全消除其影响。
若是此番,山河破碎,再度倾覆。
恐怕……
崇祯闭上了眼睛,他不敢去想那样的后果。
乾清宫中的灯火仍旧昏暗。
只有崇祯所坐的地方,以及几位臣工所在的地方有照明的灯火,其余的地方都阴暗一片。
偌大的紫禁城,有灯火的就没有几处。
这一切自然也都是崇祯为了节约银钱而定下的规矩。
国家疲敝,亏空严重,寅吃卯粮多时。
如今四面开战,用度更多,如何敢奢侈浪费。
不知道过了多久,崇祯感觉脑海之中杂乱的思绪平静了许多,而后才缓缓睁开了眼睛。
视线之中,在殿宇内张四知、陈新甲数位阁臣静静分立于两侧。
崇祯心中叹息了一声。
首辅范复粹于五月致仕归乡。
虽然已经召前大学士周延儒、张至发、贺逢圣入朝。
但是路途遥远,预计得等到九月之时才能抵达京师。
崇祯的目光先是落在了张四知的身上。
范复粹致仕归乡,如今暂代首辅之职的自然就是身为次辅的张四知。
但是张四知能力平庸,实在不堪大任。
军事之上半点不通,政务也是稀疏平平,很多时候明哲保身。
崇祯也知晓张四知心中的想法。
张四知年事颇高,只怕是只想早日致仕,安稳落地。
崇祯心中一片凄凉,朝中党争不断,相互倾轧,明哲保身者、暗藏祸心者、心怀鬼胎者甚多,全然不顾时局之乱。
崇祯移动目光,从殿内众臣的身上缓缓扫过,最终留在了陈新甲的身上。
陈新甲虽然有诸多不好,但是单凭敢于任事这一条,便已经是胜过在座众人百倍。
“陈爱卿。”
崇祯放下了手中的塘报,目光缓和了一些,唤道。
“臣在。”
陈新甲轻移步伐,迈出列中,正声道。
“乳峰山之战虽胜,但是洪爱卿上疏,言说如今攻取乳峰山,足以在松山与杏山之间与建奴久持。”
随着塘报一同送来的,还有洪承畴的奏疏,对于上面的建言,崇祯很是犹豫。
“洪爱卿奏言,建奴围城一年,陈列精兵数万,粮草消耗同样巨大,如今建奴粮食匮乏,骑兵日食两餐,步兵日食一餐,估计等到冬季,建奴的粮食就将耗尽,到时候建奴自会退兵。”
“此战建奴目的是为夺取锦州,所以只要能解围锦州,迫使建奴自行退去,保持宁锦现状,便已是胜利。”
“如今清军仍在增兵,可以在送出一批粮草,补充一些军兵镇守锦州,然后暂时退却……”
小主,
崇祯看着陈新甲,他其实比较赞同洪承畴的建言。
九边重镇十三万兵马尽数在辽。
若是一招不慎,导致满盘皆输,重演萨尔浒之败……
大明早已经不是万历年间的大明。
当时的大明输得起,哪怕是葬送十数万的兵马,九边还有十数万的精兵。
但是现在的大明输不起,真的输不起。
西北、东南、中原、辽东,到处皆是动荡不堪,到处皆是天灾人祸。
朝廷缝缝补补,数年之间,局势一跌再跌。
“陈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目视着陈新甲,他实在是有些举棋不定,不敢去拿这个主意。
陈新甲神色凝重,眉宇之间尽是忧愁。
“回禀陛下,洪督所言,确为老成持重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