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传承意志(2 / 2)

朱元璋长叹一声:“咱的错,不仅没有及时去看看弟兄们家眷,还让英雄之后差点蒙冤。”

方时满脸诚恳:“陛下已经做得够多了,若不是陛下平定天下,加之及时抚恤,草民只怕早已尸骨不存了。”

“错就得认,你也是读书人,该明白这个道理。”

说到这,朱元璋眼中精光闪过:

“咱自小没读过书,登基后也一直在处理政事,也没怎么看过。

就记得一句,错则改之、无则加勉,咱一直记在心里,你说这话有没有错。”

[终于来了!]

方时心中一紧,若是史书记载没错,朱元璋最讨厌读书人心高气傲,看不起他没读过书。

“陛下圣明,读书只为了明理开智,若是早已明理,又何须再去读书。

就像论语所载,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若是读过书还不明理,满肚子男盗女娼,此辈与畜生何异?

因此,读书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否明理,是否能分清善恶,是否能除恶存善。”

朱元璋微微颔首:“话是这么说,书还是要看的,咱是农民,当过乞丐、做过和尚,知道没读书的苦。

就算现在成为皇上,咱有时也看不懂那些奏疏,有时候都要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当皇上。”

此话一出,不仅蒋瓛冷汗直流,就连朱标也一脸骇然,他从未见过朱元璋如此试探。

方时则在心中暗暗呼喊:

[来了,终于来了,你不说我怎么保命。]

[今天,我不仅给你一个合理的天命观,还要给这个大明点燃一颗薪火。]

“除了陛下,无人能当的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方时抬头,一脸正色看向朱元璋:

“陛下可记得崖山海战?”

朱元璋有一瞬间错愕:“记得,咱母亲天天说,咱外公就是崖山海战的参与者。”

“崖山海战,前宋陆秀夫带着宋少帝跳海身亡,十多万军民紧随其后,这是前宋的气节。

十多万军民除了扬王无一生还,这已经能说明一切。”

朱元璋脸色变了,觉得一直困扰他的问题,或许在很快就能得到答案:

“继续!”

方时也不耽搁,缓缓开口解释:

“崖山海战是前宋的骨气,扬王是那十多万英魂所选出的代表,是驱除鞑虏,复我汉家传承的希望。

因为,十多万英魂都知道,那些投降蒙元的文人已经丢失了气节,已经担当不起复兴汉家河山的重任。

然而,扬王毕竟人单力薄,他只能将重担传给后人,将前宋节气通过故事的方式说给后人。

我相信,陛下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必定想到过淳皇后。”

朱元璋脸色一惊:“确实如此。

不过,就算如此,为何不是季氏?何以单单是朱重八,还是世代农民。”

“复我汉家河山是何等艰难,若没有在苦难中磨砺出坚韧的意志,如何能担此大任。

若不是出身底层,如何能明白百姓的困苦,那十多万军民可不单单有皇帝、士大夫和将士,还有许许多多的农民。

那些英魂不仅仅在选复我汉家河山的皇帝,更是在选能为天下农民做主的皇帝。”

“说得好!”

朱元璋猛得站起来:

“咱是那些英魂选出的代表,咱的血脉中流淌着汉家骨气,只有咱才是天命所归。

不过,咱毕竟姓朱,不是姓陈。”

“这才是为何是陛下的真正原因,扬王也曾攒下不少家底,却为何将自己女儿嫁于一个农户?”

故事讲到这,不仅仅朱元璋好奇接下来的发展,朱标也一脸期待:

“这是为何?”